论坛君 发表于 2016-11-4 20:34:51

不起眼的楞伽宝塔,却很有“内容”

上太姥山,远远地可以看见一座石塔矗立在山峰,与山冈林木融为一体它就是国兴寺的楞伽宝塔从山路斜砌一条石阶,直达塔下游人至此,须边仰视边拾级
我每一次上太姥山,过国兴寺前大都先得折入石阶,瞻望宝塔它居高临下,是我辈登山览胜者所需要的形象
楞伽宝塔为八角塔以七层楼阁式实心建造它最初地面是如何已不得而知当前的石塔是按原样恢复其条石仍然是原石料构件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底部设两层八边形基座下面一层加工成须弥座圭角形状形成束腰,壶门内置狮子、麒麟、牡丹图案雕刻束腰以上直接承托塔身,每层均设有八个佛龛壶门之间置金刚力士雕刻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第一层塔身正面的佛龛上部阴刻“楞伽宝塔”四字
这座石塔建于何代一般的说法认为与国兴寺同时修建应在唐乾符四年(877)但是在2001年的国兴寺遗址考古挖掘的一份报告中则通过与国兴寺大殿下的回廊台基进行比对须弥座雕刻图案和工艺风格完全一致属于同一时期的文物,石塔可以判断为宋代之物
http://mmbiz.qpic.cn/mmbiz/MWH6l9gqVNAcJf5wicxcs5iaKHeG9aQwaXc2MgwibbtRtxILbuLYKnPOEtibV027exWRnHEsfNOhs4H8j5AFu5iaQcA/0?wx_fmt=gif据有关文献记载http://mmbiz.qpic.cn/mmbiz/MWH6l9gqVNAcJf5wicxcs5iaKHeG9aQwaXc2MgwibbtRtxILbuLYKnPOEtibV027exWRnHEsfNOhs4H8j5AFu5iaQcA/0?wx_fmt=gif▼石塔在明代中晚期时还保存较好内置有檀樾佛像、香炉壹
明万历时期
布政使谢肇浙写《太姥山志》并记载石塔他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太姥山记》中说他于正月中旬游迹长溪与一帮友人上太姥山,次日由玉湖涉溪涧所见到的国兴寺就仅存遗址,又走百来步就见到了“七级浮图石”,即楞伽宝塔此时,石岭梅花盛开一派春色撩人,令人心旷神怡贰
福鼎第一任知县傅维祖在乾隆六年(1741)初冬上太姥山他在游记中也说到“唯有旧塔无恙”这个旧塔,即指楞伽宝塔叁
乾隆十六年(1751)一个夏日,秦屿人王孙恭上太姥山记言“寺左耸七级浮图”参照前文就是说在国兴寺的左侧耸立一座石塔显然他点出了楞伽宝塔所处的方位即在国兴寺之左肆
而据阮绥猷在嘉庆元年(1796)五月作的《太姥游记》中则说在国兴寺旁竖立有七级浮图塔顶上藏匿有一个金卢从石隙中往上看,还可以隐约看到金卢的盖子有好事的人,拿来竹杖拨动盖子还会发出铮铮响声石塔进入游记有之,进入诗行也有之明代的陈良谦在《国兴寺》诗中有“镇塔楞伽锁断桥”崔世召有“半颓孤塔撑遗迹”清代的周名彪有“空剩浮图第七层”之句国兴寺仅存遗址,一切沧海桑田只有石塔仍然耸立于明清时期的诗文中伍
国兴寺记载有两座石塔一座即上文所说在寺之左的楞伽宝塔另一座则记载于唐人林嵩《太姥山记》中说在国兴寺之西面有一座石塔据2001年考古挖掘报告表明在国兴寺西面约百米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个石塔基址塔身已塌,旧貌不复存在 陆
从以上考古发现仅存基址的石塔即林嵩所描写的西塔现场清理采集的石构件与寺左的楞伽宝塔有相似之处说明两座石塔的内涵一脉相承柒
但有文献资料表明左塔是宋代潋村人杨彦国所建在《福宁府志·人物志·方外》中载杨彦国于崇宁年间(1102—1106)隐退在太姥山中修行,号太姥居士著有《楞伽经纂》四卷捌
杨彦国还著有《易解》因修为有道,崇尚内典他的妻子王正慈由于丈夫的修为,也得佛法楞伽宝塔与他的建造者杨氏之关系杨氏如何写《楞伽经纂》后来的文献如何记载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来看一份资料即写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的《杨居士楞伽经纂后序》,作者沈调当时,他任左太中大夫知福州军州事、福建路安抚使等职玖
沈调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主政长溪时值杨彦国居士已去世三十多年了以此推算,杨居士卒年大概在1100年前后因沈调喜好经纂,还特意赶到潋村走访杨居士之弟杨惇礼并从他的手上获得经纂所藏本还了解了杨居士生年时的履历拾拾
据此序的文句说杨彦国从小就立志于学,名声响于乡闾可惜时运不好,一次参加科考落第竟无意于功名,便遁世归隐杨居士也确实是这方面的料他在太姥山结一茅屋参悟诸方,深造禅理,阅遍内典独专于《楞伽》,并自有心得凡历数十年,写就了共四卷的《楞伽经纂》杨彦国在他自己撰写的《楞伽经纂序》中对“楞伽”作了解释他说,佛祖达摩楞伽即诸佛的“心印”因文句怪僻,禅理深奥,后人难以学习于是他对楞伽作了诠释,使得文句更畅顺义理更明了,益于后学阅览他奉达摩的楞伽为正经只号自己注解的版本为《楞伽经纂》

在这四卷经书中杨居士指出,楞伽的指要即“以心为宗,则外无宗以无门为法门,则有门非法”这也就是诠释了佛语“心为宗”的理念也是楞伽的精华所在杨居士在有生之年,还作了两件事:
01↓↓↓在太姥山左峰之巅建一座小塔即楞伽宝塔
02
↓↓↓遗嘱其孩子他手写《楞伽经纂》副本作为陪葬随藏于灵柩《楞伽经纂》净本得置于他手建的石塔之中
时间一长石塔顶部夜间放出亮光村里信众大为惊奇结果却只有四卷的经书罢了由是《楞伽经纂》四卷散失于民间
杨惇礼告老返乡后经多方设法寻找,才失而复得沈调在这篇序尾中赞叹杨居士的《楞伽经纂》是“非大手笔,其谁能之”
来源:冯文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起眼的楞伽宝塔,却很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