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君 发表于 2017-6-22 17:20:31

福鼎人的“母亲河”!

每一座城市的母亲河都应该有一首歌来歌颂,对于福鼎来说,陪伴与见证城市变迁的桐山溪就有专门的这一首歌,它把福鼎儿女内心赞美的话用歌词表达了出来 :你从山中袅袅的走来,奔流到大海,流过千年的岁月,把梦想装入我胸怀,你用生命的水孕育着我们对家园的爱。。。可能我们的词藻还不足以形容桐溪的伟大,但是作为子女人说,这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v0399my2hhm&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桐山   
桐山自古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位于西北部的枕头山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就是很好的证明。北宋庆历年间,当地住民就截留桐山溪和龙山溪的溪水灌溉田亩,修建了水利设施桐山陂,据万历《福宁州志》记载,这个桐山陂到了明代还在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桐山为福鼎人类繁衍、文明开化最早的地区之一,至少在宋代,这里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居,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日益增多,而且文化较为发达。这个地方“地势平旷,为闽浙往来通衢……东西长十里,南北广十二里”,经过近千年的建设发展,桐山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宜居的小城市。

但桐山自古怕水清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建县,设县治于桐山,“即旧堡为城”,就是原来的桐山抗倭土堡直接被用于县城。可就在这一年,城的东角被大水冲塌,新上任的知县傅维祖面对庶事草创的新建福鼎县,还是腾出手来修复了城东角。不幸的是,这个东边一角乃多事之地,修复之后又先后于清乾隆十六年、十九年被大水冲塌,时任知县高琦、何翰南先后修筑。
堪舆地形,有人提出东向不利,于是把东门堵塞,补开一个小南门。
显然,东城的多次坍塌与桐山的地形有关,从高处而下的桐山溪水成为桐山城的直接威胁。那一年,修完小南门之后西门又毁坏,我怀疑也是被水冲塌的,因为西门紧靠龙山溪。
《福鼎县乡土志》说:桐山地本低湿,总汇上游诸水,分为两川,故又名桐川。每夏秋之交,淫雨与海潮冲溢东南一带,潴为泽国。


桐山民谣“三百年前是桐山,三百年后是溪滩”,说的就是洪灾对桐山曾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诚然,福鼎北部有“刘海”一样的丘陵低山环绕,这些山川之溪谷靠近地势平旷的桐山就逐渐形成了两条较大的溪流。清乾隆年间任职福宁知府的李拔对桐山地形有一句形象的比喻:“群峰环拱,两水襟流。”他在《重修护城堤记》一文中又说桐山“双溪夹流,形如桴筏”。以勤政知名的李拔,挂心福鼎县治的水利问题和桐山城里百姓的安危,上任不久即来福鼎视察,结果发现溪流发自浙之泰顺,走百余里,经县治东流入海,每夏秋水发,洪波巨浪,势如奔马,冲决庐舍,不可胜数。

李拔如果再动手翻翻史书肯定吓出一身冷汗
明成化二十一年夏,大水。 清康熙元年七月,大水。治城北数里外大桥墩崩去,其一声震数里。康熙十四年八月,大水,淹死男妇五百余人。康熙二十六年,大水,漂没民舍。康熙五十一年,大水淹没田庐无算,死者相枕藉。

他于是惊呼:“无此堤是无鼎邑也,有司奈何忽之!”说当地领导不重视桐城的防汛问题,李拔可能有些误会,其实在此之前,福鼎第一任县令傅维祖于到任后,在“乡民编竹垒石为坝以备涝”的基础上“请筑石坝”,第三任县令熊煌“踵是役……率绅士游学海、张有华等鸠工砌造”,“石基厚三丈,面广一丈,高一丈三尺,自七星墩至前店,绵亘数里,城赖以安”,他们把它叫做“卫城灞”。此后历任县令“增加缮筑,水患稍息”。我查了一下相关史料,福鼎于1739年建县,到李拔任福宁府知府的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20年间福鼎换了14任知县。知县虽然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但绝大部分重视“卫城灞”和县城的建设,诚所谓“一任接着一任干”,防汛工作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当中。可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当时,石坝难以抵挡大规模的洪水,所以“沧桑变局,溪流改道,水势又复冲突而来”。“至乾隆二十四年夏间,大水,堤复被冲如平地”李拔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759—1761年)在福宁知府任上,他那一次视察福鼎,应该就是这次大水之后,难怪他发出“无此堤是无鼎邑”这样的惊叹,于是他倡导重建……

据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被洪水冲坏多处。知县王应鲸重修,加高加厚加长,内外砌石加固,历时3年才完成。此后,大致十年一修固。道光三十年(1850年),坝遭水冲,知县何锦云带领里人筑石坝近千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城内河道淤塞,知县王紫田率民苦干四个月,疏通城中河道,又修筑宽三丈、高丈余的大坝百余丈。

旧时桐江堤下段被称为萧家坝后又演化为坝附近地段的地名

其来历为白琳翁潭萧家萧仰山先生捐巨资建坝。萧仰山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此公一生乐善好施,1920年前后,闻悉桐山桐江防汛围堤建坝工程缺资金无法竣工,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步行至桐山向县政府提议,愿意捐巨资促成工程早日完工。桐城百姓为纪念萧先生的功德,就把桐江堤下段称为萧家坝。此事亦让时任福建省长的萨镇冰深为感佩,第二年他视察福鼎,观看了桐江围堤工程,听说了萧仰山先生捐资建坝之事,返榕后特造金匾亲自题词以赠:“乐善好施”。传为一段佳话。


人与水的斗争桐山是一个缩影

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桐山,就是这样在与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时代福鼎财力的提升,政府和人民对“双溪”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在昔日卫城灞基础上建起的桐山溪西岸堤坝,横亘南北,近10公里长。厚实坚固的水泥坝身,50年一遇的洪水奈何不了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卫城灞”,桐山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赖以安”。

千百年来桐山人民接受“双溪”的润泽诗意栖息,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我们惊异的发现,这块“双溪夹流”的宝地,已不再“形如浮筏”,新时代实施的“东扩、南移、面海”城市发展战略,已经使她向东向前岐伸出了一条“腿”,向南在白琳方向也迈出了一条“腿”,早先的“浮筏”部分成了人的身体,于是,一个大写的“人”字被书写在桐川大地之上。


大写的“人”字要大写的人来写在这里让我们对为桐山城的安全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回忆!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鼎人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