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茗洋革命纪念馆 茗洋纪念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人前来参观 纪念馆内陈列的革命旧物 墙上悬挂的“五老”名单 车子驶出贯岭镇区,在山峦间蜿蜒穿行,风轻轻地游走其间,也就十多分钟,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站点——茗洋村。和其他老区村一样,这里的村貌已不复当年之貌,只见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旁耸立着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楼房,看得出老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正蒸蒸日上。 和以往的“重走红土地”路线一样,此行我们第一站选择的是茗洋革命纪念馆,一座外观朴实无华的三层小楼。作为村中的地理坐标,它并不出众,只是静穆在岁月的风尘中,以它独有的风韵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以它陈列的那些历史物件昭示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红茗洋革命纪念馆共展示了10多位曾在闽浙边区战斗过的革命先烈和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虽说没有亲身经历红茗洋血雨腥风的那个革命战争年代,但在之前的重走线路中一些名字早已深深地镌刻进我们的脑海。而橱窗内的旧物件,则指引我们搜寻那些年沧桑的痕迹。 听当地的村干说,在战争年代,地处闽浙边界的鼎泰区茗洋村,是在敌人“围剿”中崛起的一块红色根据地。由于这里海拔400米,地形险要,20多个自然村散缀在山峦丘陵中,为历年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福鼎党组织派员到这一带秘密活动,建立了交通站,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5年10月中共闽东特委派阮英平、郑宗玉率闽东独立师第五团到闽浙边界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在茗洋牛栏岗成立中共鼎泰区委,郑丹甫为首任书记。1936年初,刘英率临时省委机关驻扎茗洋一带,进行边区革命地建设。至1936年上半年,鼎泰区先后建立了茗洋等20余个党支部。各村庄普遍成立贫农团、赤卫队和农会,有些村庄还成立团支部和妇女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为红军探听消息,站岗放哨。 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茗洋村开始了分粮、分青苗、分土地斗争,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正当边区开展土地改革之际,1936年冬,蒋介石调集正规军和保安团10万兵力,重点进攻浙南游击根据地。敌八十师进驻鼎泰区的分水关、茗洋、贯岭、南峰山、排头、仓边、库口和叠石等重要村庄。在所有的交通要道、较大的村庄及红军常驻的地方,层层建立封锁网,实行移民并村,联保联甲,进行疯狂的“围剿”。但是茗洋群众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他们同仇敌忾,以各种方式,巧妙地同敌人展开斗争。他们想方设法铲除当地反动分子,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他们千方百计掩护革命同志脱险,边区党的领导人郑丹甫、陈辉、林辉山等,经常躲在茗洋群众家里,或藏在山上。遇到敌人来搜查,群众便设法将敌兵引走。 这些茗洋人智斗敌人的故事或口头流传下来,或载入史料,或悬挂在纪念馆的墙上。抬头看着那些革命小故事,不禁让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遐想之中,那些插画与简短的文字在脑中生成了一幕一幕的电影片段。“闽浙边区女英杰”“移花接木保同志”“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宁死不屈,严守秘密”……细细阅读,才懂得为何当时的国民党说“茗洋人连骨头都是红的”。 非常庆幸的是,在茗洋村干部的热心联系下,我们有幸采访了革命时期的茗洋籍“五老”——顶楼自然村的李圣龙老人。对87岁李圣龙老人来说,在经历几十年沧桑岁月之后,那些革命年代的记 忆依然清晰地印在脑中。“民国22年开始革命,那年我十几岁……”说起革命年代的事儿,老人的记忆就像开了闸的水,涌了出来。他津津乐道地说起,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在他的讲诉中,我们知道了:1936年,红军和游击队要打击福鼎和平阳两县的敌人,决定破坏闽浙两省敌人的通讯联络,鼎泰区委要求茗洋党支部在当地砍断一根电杆。茗洋村和汪洋村发动老人小孩,共分成两路,一路朝北砍向平阳县境的桥墩,一路朝南砍向福鼎县的水北街,一夜之间,就把20公里内的100多根电线杆统统砍倒。后来,敌人把电杆重架起来,他们又继续锯掉。这样反复多次,敌人只好把电线架在树权上。也知道了,那段岁月里,茗洋人参与革命的热情与信念:在“围剿”时期,他们想法设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平安地将情报送达给革命者;他们宁死不屈也不说出严守党的秘密…… “我自己就参加了革命战斗,那个年代,怕死就别参加革命。”说这话的时候,李圣龙老人的眼里写满坚毅。 带着一种激荡的情感,我们告别老人,驱车离开。出村的路上,一棵小树枝许是因为经历了台风“苏迪罗”的,枝头稍许下弯,但依然枝繁叶茂,似乎向人们展示着独具魅力的生命力,就像革命年代的茗洋人一样,顽强不屈。
来源:汪晶晶 曾云端 陈英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