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传说昭明太子到过福鼎,并题有匾额,目前尚无资料确证,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但昭明寺有飞翠亭,太子读书台遗址。湖北襄阳,安徵池州,江苏南京,常熟、江阴等地也都建有太子读书台和文选楼,全国各地有三十多处太子读书台和文选楼。由于年代久远,缺少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已无法考证昭明太子是否真的到过这些地方。实际上也不必拘泥于遗址的考证,更应该从昭明太子对后世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昭明太子萧统一生只有短暂的三十一年,却是对中华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之一。首先是他的道德情操,仁厚孝义,赢得后人敬仰。据《梁书》记载:母亲生病时他衣不解带,朝夕侍奉,母亲辞世后哀痛欲绝,饮食不进,其孝也。作为太子对待百姓能宽厚仁慈,对待下人不轻易责罚。太子身边聚集一批当时一流的文人才子,如《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当时已在弥陀寺出家当和尚,太子常邀请他到镇江招隐山增华阁读书台畅谈交流,虚心求教,及写《诗品》的钟嵘等人。
其次昭明太子编选《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深远,《文选》上启周代下迄梁朝共选编二百一十九位文人的诗、赋、骚、诏等,全书分三十类,作者包括屈原、司马相如、司马迁、曹操文子、陶渊明、谢灵运等。唐代时《昭明文选》被认为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宋代时《文选》成为读书人的写作范本,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到:“文选烂,秀才半”,这句谚语流传甚广。
各地的太子读书台和文选楼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敬德崇文的传统。象萧统既有贤德,又才华横溢,对中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太子,受到历代文人、百姓的普遍尊崇,青史留名。建太子读书台、文选楼就是纪念这位早逝的太子和文学家。同时也借太子的名气,为地方增添文脉,为当地的自然景观增加人文色彩。教育后辈热爱读书,崇尚文化,多些书香门第,有的地方还建文考庙来祭祀太子。
读书台、文选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各地重要的人文景观。虞山读书台有付绝妙的对联:“五六月天无署气,百千年后有书声”。昭明太子性情恬淡,喜山水,引西晋诗人左思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表明自己寄情于山水间,不喜奢华享乐。各地读书台都建在山清水秀之处,峰峦竟秀,或屹立于山颠的松柏下,或峰回路转于清泉幽涧之间,古松修竹,云烟缭绕,书僮高士,在此读书修身,也是文人们普遍的理想。
游朴是明朝万历二年进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柘荣人,小时在福鼎圆觉寺念书,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明,著作等身。晚年辞官回乡在霞浦东湖里建宅定居,主持编撰《福宁州志》。他在《昭明寺》一诗写到:“帝子当年迹,游人此日身。孤台千甲子,万事一朝曛。铁汉谁还健,金刚骨亦尘。爽鸠何必问,一醉是仙真”。帝子就是昭明太子,孤台就指太子读书台,读书台距明朝万历年已经一千多年,世间万事犹如一天中清晨到黄昏,一恍就过去,帝子当年留下的遗迹,引得游人来此觅古访胜。
明嘉靖十三年立的昭明寺塔碑记载:“此塔建自萧梁昭明太子,大通元年丁未,迄我朝嘉靖甲午千有三十五年,奈何世久砖瓦飘零,住持僧广性请同福宁州十七都桐山信士徐湖信官高祥同弟高汉募众同修,采妆圣相,塔后建有禅堂五间,总报四恩。”
清光绪年编贯岭《王氏宗谱》记载:“昭明寺始自梁大通元年,昭明太子赐建额,并造浮图,以镇温麻,而寺基我王姓施舍也。”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皇帝,极力提倡儒学和佛学,自己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群臣又聚钱将他赎回。在全国各地大造佛寺和佛塔,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各郡县也建有很多佛寺。昭明塔和寺最早应建于那个时期,但现在已看不到梁朝建塔寺留下任何迹象。
塔源于印度,随佛教传播进入中国,与中国传流建筑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中国最早的塔应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建造,最早未有佛像,塔作为佛陀象征,建于寺中心,顶礼拜佛,塔也称:“浮图”或“佛图”。
塔有实心塔和楼阁式塔,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登临远眺。昭明寺塔就是六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空心砖塔,内设转梯,登高可眺望桐山城全景。
现存昭明塔为明嘉靖十三年重建,塔内可以看到印有塔纹的明代塔砖,塔基须弥座也是明代,原放在须弥座六角的六座明代小石塔,高六十多公分,用青石雕刻成七层塔状,玲珑别致,现只剩下两座,另遗存明代塔刹石多块。塔历经清乾隆元年和光绪四年两次大修,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一次重修,令人不解的是塔外围用钢筋水泥加固,又涂上粉红色的现代涂料,使塔完全失去原来的风貌,叫人扼惋叹惜。
“建七级浮图,以镇温麻”。三国时期东吴在闽东设温麻船屯,制造战船,福鼎属温麻屯。塔最早是作用代表佛陀,用于顶礼敬仰,或用于祭祀,到明、清时期大量风水宝塔建造,主要是为了镇妖怪、镇邪魔、镇天灾、保风水。昭明寺塔屹立于鳌峰山之颠,俯视桐山城,镇妖镇邪,保一方百姓平安,是福鼎百姓心中平安塔,也成为福鼎地方象征性建筑,独特的人文景观。
塔象征稳固,塔象征节节向上,塔象征富足平安,愿昭明寺塔,永远保佑福鼎百姓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明嘉靖甲辰进士,广东佥事,州人林爱民在《昭明寺》诗中写道:“望塔坂何峻,陡山岭却平。人烟绿树隔,仙姥白云横。远俗宜载竹,传灯在力耕。逃名因至此,澹尔学无生。”山脚下仰视昭明塔,山坡显得何其峻拨陡峭,真正攀登山峰,山岭却比想象的要平垣,这种感觉你不仿也去体验一番。
昭明夕照是桐城八景之一,夏天夕阳落至塔尖时,满塔生辉,华光四射,犹如一支彩笔,在某种神秘力量作用下,突放耀眼亮光,红彤彤,金灿灿,在树影遮映下,更富有诗情画意。清代诗人高昊在《昭明夕照》一诗写到:“塔影参天出,钟声带雁闻。兴亡思帝子,黄叶落纷纷。”
攀登昭明寺,那是既艰辛又充满欢乐,历代诗人也留下大量笔墨。由柯岭十八弯岭登昭明寺,沿着陡峭的山势,蜿蜒盘旋于山间,逶迤而上,山路三弯九转却也情趣盎然,充满快乐心情。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气喘息息,到了寺里先打一盆清凉的井水洗洗脸,再到如来佛像前去拜一拜,也算在自己心中种下一颗小菩提树。
更富惊险的是从牛背脊直登昭明寺。陡峭的山崖,只有一条很小的山路,满山杂草和小树林,人在峭壁上艰难爬行,这时你千万不要回头往下看,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勇敢攀登上去。
鼎邑著名诗人,清乾隆乙卯年举人林滋秀在登昭明寺诗中写到:“去天盈尺上山难,下得山来胆尚寒。世路喜从荆棘过,人生几尽竹林欢。”上山的路难,下山路更难,人生道路就是从荆棘艰难中走过来,但有老友相伴,同道相聚,又何畏道路险峻。
来源:黄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