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四 抬 巷 位于福建太姥山(4A级景区)脚下佳湾古村陈厝旧宅西侧(今己废),巷子南北走向,巷东为陈家贡士宅,原巷子为古时福建福宁府望族杨楫(朱熹高徒,宋湖南提刑)家族祭祖路,全长70多米,宽仅2米,路为大青石铺就,因仅容四人抬轿子通过而得名"四抬巷"。巷子的由来,有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据当地人介绍和福建太姥山脚下佳湾村《佳湾陈氏族谱》(光绪版)载:清康熙年间,福宁州地方名士陈淑孔(选贡)家族在劝儒乡望海里佳湾村(今属福建福鼎市太姥山下)大建宅第,新宅第西面为杨楫家族祭祖路,陈家在路边砌院墙,墙已砌成。杨家认为其祭祖路为八人抬轿子宽,陈家认为是四人抬轿子宽。一边是本地望族宋代理学名家杨楫家族,杨氏一门九进士,在地方声名赫赫;一边是本地新兴家族陈家,相传佳湾陈氏"九代没穿棕衣",富甲一方,明清时期陈氏子弟在科场上也屡有斩获。两家可谓势力相当,又互不相让,最终闹到官府。据了解,杨家祭祖路修在前,陈家砌院墙在后,但谁也拿不出有力证据,据说该案争议很大,双方尽请本族头面人物撑腰,僵持了很久,在当地哄动一时,双方破费大量人力、财力。后来,毕竟是如日中天的陈家人多势盛,财力雄厚,在官方也很有影响力,且家族财力雄厚,同仇敌忾,最终取得胜诉。从此,杨家祭祖坟路就被陈家院墙围得仅容四人抬轿子通过,就形成现在的"四抬巷"。经此番折腾,一方是杨家损失惨重,又输了官司;另一方是陈家虽赢了官司,但财力严重透支,山场、田产耗尽,为了还贷,连新建成的大宅第也买于他人,就搏得一个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的惨胜,从此福建太姥山下佳湾陈氏家族渐渐走下坡路。 而"六尺巷"的由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六 尺 巷 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区的西后街。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据《桐城县志略》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当地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纵观"四抬巷"与"六尺巷"的形成,故事前段发展是何等的相似,而故事后段的发展却截然不同。今天我们再次揭开这段历史,让人心情凝重,感慨万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初陈、杨两家哪怕有一家做出让步,或许我们闽东大地也能诞生一个传为佳话的"六尺巷",至少可少一桩官司,一桩憾事!可惜的是陈、杨两家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这或许是时代原因,人们受封建社会旧思想毒害严重,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以至发生这样不理智的事。我想今天,如果让陈、杨两家人再次坐下来重新处理这件事。我相信,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世间一定少一个"四抬巷",多一份友善,添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很遗憾,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存在或许。在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现在或将来,我们的社会不要再发生类似"四抬巷"的憾事。 如今 我们全社会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愿我们社会 有更多"六尺巷"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 成为人们教育子女、治家、睦邻、处世的训喻和美谈 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六尺巷" 条条相通、条条相连、纵横交错 一通百顺,荡起春风 开放出绚丽灿烂的和谐社会之花
来源:文明风/陈启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