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年头 咱们老福鼎的吆喝声早已渐渐远去 那些各色音调、花样繁多的叫卖声 似乎还在昨天并不遥远 今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为你讲述伴随着我们的童年的吆喝声
镬(huò)灶间,也叫锅灶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厨房。虽然现在过上好日子,却失去那份来自镬灶间的恬谧与温存。辗转灶台的那一瞬间,始终有一种说不完的故事发生,更让人领略到“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种暖意融融的情景。
在农村男女谈婚论嫁,媒人到男方家提亲时,镬灶间的档次就显得十分重要,吃一碗“点心”就能看出你家经济状况来。寒冬腊月,我一回家就想坐在镬灶间旁边的小藤椅上取暖,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看看朋友圈奇闻趣事。然后烧点开水、煮点饭,这时就要注意烧饭的火候,顺耳倾听柴火舔着灰黑的锅底;锅里的米粒亲吻着锅盖发出“咧--咧--”(听妈妈说:这样声音是米饭煮熟的信号,如果再烧柴草就会变焦)地声音,能判断出饭是否已煮熟了!
对于镬灶间印象极其深刻,因为镬灶“烧柴饭”特别好吃,而且锅底剩下的那一层锅巴,就更不用提了,已然是奢侈的“美食”。忆起儿时常围绕着灶头转来转去,就是喜欢吃锅里的那一块锅巴。锅巴色泽发黄、香脆可口、食趣盎然、咬一口发出嘎嘣嘎嘣的响声。
镬灶间用久了锅底会覆盖一层黑灰,用锄头刮锅,地面留下一圈圈灰影,淘气的小孩总想站在黑灰圈里做游戏。
刮锅时过于用劲,豁了一个小缺口,那就要等补锅匠修补一番,不时地耳边传来吆喝声:“生缸补鼎无!……生缸补鼎无……”悠扬的吆喝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补锅的工具箱
镬灶间有一小一大的两个锅组成,小的用来炒菜和烧饭;大的烧猪糠、酿黄酒时蒸糯米饭等等。中间设置“汤罐”,烧饭时汤罐的水会先热,这也算是节能的一种方式,可以用来洗脸刷牙、洗碗刷锅和洗脚等用水。
有经验的老师傅在筑灶时要做到锅的直径和“灶膛”(即灶肚)的深度相等,才能做到锅和汤罐主次分明、受热均匀。有些农村灶台面贴着一块块洁白的瓷砖,还有印满花纹及吉祥的图案,有的两两相对、有的四张一组,如:八仙过海、年年有余、吉星高照、财神爷像,还有荷花、牡丹、缠枝大红花等等,点缀着既喜庆又祥和。
农村每家每户“灶台面”还供奉灶神,民间俗称“灶公佛”;还有贴一张红纸“神符”,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每当到传统节日都会供上祭品与香火,中国人最信仰这个,灶神主司人间饮食的神灵。难怪我们碰到谁,头一句都会说:你饭吃了吗?估计以前中国人经常挨过饿吧!
镬灶间旁边都设有木制的碗柜,摆放杯碗、汤勺、砧板之类用具,还挂有“箸笼”是用来插筷子的,用竹篾编制的笊篱(类似漏勺)也倒挂上面,记得以前用丝瓜晒干成丝状,用来洗锅、洗碗筷,加一点热水,油渍很容易洗干净,可现在都用铁丝了。
镬灶间必备的工具值得一说。“火管”是由竹筒制作而成,嘴巴一定要紧贴火管吹气孔,卯足了劲吹着。“火钳”是用来夹柴草的铁制工具,夹住柴草慢慢地往灶膛里送,“火钳”有时也烧了通红,记得有一次在福鼎罗唇外婆家,一不小心把柴仓的稻谷壳里正在睡懒觉的小猫烫一下,发出惨叫声,真让人怜悯。
火钳↑
“火柴”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记得以前有“五一火柴厂”、“光明火柴厂”等品名,现在被打火机给取代了。有时老人家也在镬灶间抽水烟,为了省火柴,就拿带一点星火的松枝放到烟筒头上点火。
火柴↑
烟囟是排走烟气使柴草燃烧更加旺,一个泥瓦匠水平如何就看他所筑烟囟收不收烟。靠墙角的烟囟与墙壁里的通道相连接,直达屋顶外的烟囱口,每当到了傍晚,屋顶总是袅袅青烟,在夕阳西下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犹如画家笔下的风景画。
寒冬时节,外面寒风凛冽,小猫、小狗经常会到镬灶间睡觉,舔一舔身上的皮毛,伸一伸懒腰,当要烧饭点火时,它们都会很不情愿离开。小孩和老人也一样,大家围成一团相互取暖,有说有笑,多么惬意的事啊!顺便在灶膛里放上几个番薯或芋头,然后用火钳撩一撩带有星火的灶灰,并把它盖好,不一会儿熟了,香喷喷,热了直冒烟,咬一口香脆爽口,解解馋。
流岚岁月,随着社会的发展“镬灶间”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燃烧柴草,到现在用液化气和电能,“镬灶间”那种既亲切又厚重的感觉离我们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一段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