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月饼”一词被正式记录在案的是在明代的《宛署杂记·民风》一书,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為‘月饼’。”
几世纪的时间,月饼分支出不同的流派,譬如京式、苏式和广式、潮式月饼。恰恰真正的“福鼎月饼”便是在这潮式月饼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却又包含着自己独特的地方韵味。在1960左右,福鼎开始流行“礼饼”,也就是之后的“月饼”。当时的本土化月饼不仅作为礼物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增加了独特的饼花。但遗憾的是, 1985年左右饼花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仅如此,真正的福鼎月饼也被外来文化的“桥墩”“饼皮”月饼所替代。
福鼎月饼与现今市面月饼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酥皮。与一般月饼的水皮相比。它不仅制作工艺复杂繁琐,而且口感也大不相同。
福鼎月饼从不故弄玄虚,用冬瓜条,红、绿瓜条,花生仁,蜜枣,腰果,瓜子仁以及蜜枣八种有名有姓有出处的真材实料秘制出来的馅料十足令人垂涎。
福鼎月饼采用的是面粉皮与酥油皮的层层叠加,所以所需时间往往是一般月饼的三倍。最重要的是,一般月饼放置久了,饼皮就开始变得干硬,入口也略涩。而福鼎月饼的饼皮却依然油酥香脆。这是因为层层的油酥不停的将油脂渗透于面粉皮之间,它并不像混合式面粉的制作工艺,一次性挥发油脂。
不同的食物混合,总会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味蕾体验,不仅福鼎月饼本身如此,而且与之相配的食物也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味感。福鼎月饼本身由于其酥皮含量高,所以在选择与之搭配的食物上,可偏向选择碱性食物,这样可以加快体内油脂的分解,在口感上,也能起到清浓淡墨混合的绝佳效果。
除了吃月饼 在福鼎,中秋都有哪些习俗趣事呢?
外舅给外甥送月饼,这是福鼎中秋节的习俗。民间有歌谣:“外舅有财气,送饼送十二;外舅不简单,送饼送十三;外舅没志气,送饼送十四;外舅太糊涂,松饼送十五。”所以外舅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在十五以前送饼。家境优越的外舅出手阔绰,而家境困难的外舅则为此头疼不已。其实,小伙伴们,不用太刻意去攀比,礼品虽轻,情义却真,爱意更浓。
除了饱尝外舅送的月饼,观赏饼花也是一种享受。饼店满架月饼,香气沁人心脾,而四壁悬挂的花花绿绿的饼花,更惹人怜爱。饼花刚开始的时候是木刻印制,涂料简单,条纹粗放,人物也模糊。以后为石印所代替,彩色鲜艳,线条工细,人物清晰,内容也多,如李白蛮书退敌,薛仁贵征东、草船借箭等,极具欣赏价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
曳石,原是一项民间的体育活动。据传戚继光抗倭,那时戚家军兵器远逊于倭寇,为了震慑倭军,提高军势,创制了曳石工具,它身响如雷,以惑倭军,达到战胜目的。本用于制倭的曳石,被店下人民作为体育活动传承下来。
曳石具体活动内容:一个曳石一般由四人组成,旁有护石人,替换人若干。先选一块石墨盖,石墨两边拴上长绳,两人各执一条长绳,魔石中间站立一人背略后仰,其背后有一人夹扶着,执绳人拉绳奔跑向前。数队曳石同时奔跑,声震云霄,两旁观众掌声喝彩,热闹非凡。一直闹到月沉西山,曳石才落下帷幕。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柚子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柚子谐音游子,中秋是团圆节,游子当然回家团圆了,另外“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儿时有在柚子上插香供奉的习俗,案上摆上月饼、柚子和瓜果点心,柚子上再插上檀香。跪于案前,虔诚祈福,保佑家人平安。祷告完毕,才可以尽情享用。
福鼎旧时,中秋夜,每间饼店必须有灯谜,奖品就是月饼。当时城关饼店有十多间,每个饼店张灯结彩,展饼花、猜灯谜,十分热闹。这些灯谜主要来自民间,由群众和灯谜爱好者创作。其中土灯谜很多,如“蒲团难守坐”打桐山俗语一句——“不受苦”。这个灯谜奖品很厚,十个大麻晶饼。但是,当猜中向店家领奖时,店主又不给奖,“不受苦”当然没奖,猜者听了,也会意地哈哈大笑。因为桐山俗语“不受苦”就是讲话不算数之意。地方名谜很多,如“铁钉钉石壁——(南镇)”、“下雨没拿伞——(白琳)”、“溪江洗炭——(乌溪)”、“魁星拿笔——(点头)”、“狭巷抬杉柴——(南湾)”等等。
中秋 ♬ 私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