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福鼎美食精工细琢、讲究佐料,清纯鲜美、色味独特。
有“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腻”等特点。
包含着崇尚自然、追求时尚、注重养生、讲究保健等理念,这些美食既满足了人们口腹的需要,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荣耀。
而每一道的福鼎美食都有其相应的故事,有着其今生和来世。
●
——— storybook / 鱼片 /
相传,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扰闽省桐山堡,戚继光率六千子弟兵于七月十五日从平阳取道桥墩入福鼎,戚家军“号令金石,秋毫无犯”,为不惊动父老,一路野营露宿,自备干粮(光饼)充饥,桐山堡民非常感动,别无它物,将仅有的一框黄瓜鱼,切成小块,用地瓜粉碾上,做成了“碾粉鱼”,慰劳戚家军,以表感激之情。
大家品尝后,称此食品质鲜肉嫩,口味极佳,实为佳品。这事传入平常百姓家,个个模仿制作,广为流传,经过几代人发扬光大及形成今天的鱼片了。
——— storybook / 畲家乌饭 /
相传,唐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部队与官兵作战,因寡不敌众被困山中,粮草断绝,雷万兴命部下采野果充饥,士兵们采到乌稔果饱食后,士气大振,打了胜仗。次年三月三雷万兴念及旧事,让士兵上山再采乌稔果。可时值春暖花开,士兵们只采到乌稔树叶回来,就和着叶子蒸煮糯米做成乌米饭,却别有风味。
雷万兴死后,畲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三月三都做乌米饭供祭祖先,这习俗就此留传了下来。
——— storybook / 白玉板 /
在福鼎,海蜇皮还有一个名字叫“白玉板”。正是这个名字,使福鼎海蜇走进北方内陆地区,走进皇家宴席。说的是清乾隆年间,福鼎举人王锡龄到京都参加考试,虽名落孙山,但其才学受到当朝宰相刘墉的赏识,被聘为相府馆师。他所收学生大多是王公大臣的公子,包括乾隆的三皇子。王先生生活拮据,一日三餐只配自家带去的虾苗和海蜇,但他爱面子,所以每次都一个人躲在书房内吃饭。一天中午,三皇子和刘墉的二公子放学后发现王先生在房间内独自享受美味。他们尝了一口后胃口大开,问起菜名,王先生急中生智,道:金丝钩和白玉板。两位王孙公子回府后,喊着要吃。
乾隆皇帝随即传旨王先生带“金丝钩”“白玉板”到金銮殿。平常吃腻了大鱼大肉,一旦尝到那咸里带香、韧中带脆的海味,无不颊齿留香。乾隆皇帝立即下旨:福建总督衙门每年向皇宫进贡金丝钩、白玉板各一万罐,不得减少。从此以后,福鼎的金丝钩、白玉板便走进皇家宫廷,名扬海外。
——— storybook / 太平面 /
旧中国,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人民最简单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平平安安过日子。旧日福鼎人有一句话说,"宁当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就是这种心情的表达。后来也有人用鸡蛋或别的家禽的蛋代替,那也是表示相同的心意。
至今在福建和台湾各地都还可以看到太平面招待客人的风俗,太平面是如此的鼎鼎大名,轰动千年,而不是轰动一时,外地的朋友未曾吃到,或许就有些遗憾了。但只要你到了福鼎,或者有福鼎籍的同事朋友,你就保证可以吃到太平面。福鼎人祖祖辈辈保留这样一个好客的传统,只要你是第一次登门拜访的亲朋好友,他就一定要给你一个见面礼,这个见面礼的最高层次,把福鼎人最衷心的祝福,送到你心窝的,就是奉上一碗太平面。
——— storybook / 御豆 /
《战国策·韩策》中言:“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豆饭是平民的主食;诚如陆放翁诗云:“豆饭藜羹支永日,槿篱竹屋送余年”,豆棚瓜架,正是小民清贫生活的一种维系。“民以食为天”,即便是寻常如御豆之类,因了劳动人民灵心巧手的侍弄,虽为果腹的物欲,却也别有一番让人称叹的艺术造化和精神托寓了。
关于“御豆”名称的由来,福鼎民间流传有一段故事:昭明太子在福鼎寻幽访胜时迷了路。这时,已是午时,他肚子饿了。只见丛林里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随从找一以主人说明来意。老汉笑道:“山野人家,没什么待客,只窗前一架豆子。”于是,老汉摘下煮熟。太子吃后,赞不绝口,说这是天下第一豆。太子回朝后还时常思念在桐山野外吃到的这种豆,遂派人下来寻访,终于找到那个种豆的老汉。从此老汉年年向上进贡,而附近乡村闻知此事,也都种起这种“豆”,就俗叫“皇帝豆”,所以也称“御豆”。
——— storybook / 鼎边糊 /
多种小吃与明朝戚继光抗倭有关,鼎边糊就是其中一种。 相传,戚继光打击倭寇时,百姓为慰劳军士,浸米磨浆,准备精制各种棵食。忽然一匹快马带来紧急军情,谓楼寇正策划偷袭戚家军营,戚继光乃决定提前拂晓出击。然而未干的米浆做不了棵,百姓匆忙间将做馅用的肉丁、香菇、虾干、小白菜、葱放人锅里煮成汤,待滚沸再倒米浆人锅搅拌,让将士吃米糊以暖暖身子,没想到竟大受欢迎。
一位老人盛了一碗给戚将军。 “老人家,这是什么啊?” “锅边糊” 锅边糊就是鼎边糊,闽方言把锅叫做鼎。做得好的鼎边糊是先将大米磨成米浆,以纱布装虾皮末煮成虾汤:大锅内的清水煮至七成熟分四次沿鼎边浇米浆人锅内,再放入蛏于、香菇丝、丁香鱼干、葱、蒜和虾末汤调味。
——— storybook / 光饼 /
抗倭将领戚继光经过桐山糕饼店,正好看见糕饼店师傅睡着了,只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徒弟在烤饼炉火门前烧柴,糕饼似乎烤得有些焦,这焦香味正好被戚继光闻到,连忙提醒了一声,这下把糕饼店的老板惊醒了,见烤炉中的饼烤焦了,赶紧把炉中的饼弄出来,抓起小徒弟的耳朵,一边拿着饼钳打他,一边骂个不停。戚继光喝停了店老板,掏钱把那一炉烧焦的饼全部买下,叫店老板装起来给手下挑回军营。
到半路的时候,这个挑饼的小兵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装饼的箱子摔烂了,几百个饼洒了一地,这下可愁坏了戚继光和这个小兵。这时候,有个织网少女正好买线回家,见戚继光和那个士兵看着一堆饼发愁,连忙过去拿起织网的针线把那些饼穿起来,共穿了十串,又把自己的一根扁担递给小兵,让小兵把饼挑回去。
戚继光看见一串串饼,一下想到了士兵在埋伏倭寇的时候,把串起来的饼挂在士兵的脖子上,这样即使埋伏四五天,也不用愁吃的。想到这些,戚继光立即令各乡镇糕饼店赶制烤饼,串好了送到军营。就这样,戚家军利用串起来的烤饼,在海边各处埋伏打击倭寇,令倭寇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在福鼎海域登陆害人,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将军的丰功伟绩,就把这种串起来的烤饼命名为“光饼”。
——— storybook / 硖门解放包 /
福鼎民间称为九稳包(王为美先生《台丰九稳包》一文记载),在福鼎硖门另有一个美称——解放包,这与一段历史和当地民俗有关。
在上世纪30年代,叶飞领导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进驻福鼎硖门的瑞云、柏洋、秦洋等地,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同时成立肃反大队,组织游击队,开展五抗(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抗清)斗争等土地革命。当时物质匮乏,饥一顿、饱一顿。当地盛产的番薯有效应对了饥饿。“土藏萌番薯,吃饭不辛苦”。当地百姓将番薯制作的九稳包(有的称蚯蚓包)招待客人。当时秦洋根据地派村民护送叶飞,经青屿头村下里澳往嵛山岛。百姓又制作九稳包给叶飞当干粮,希望红军再次回来,推翻旧政权,让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从那时开始,九稳包硖门人又称为“解放包”。
——— storybook / 西阳肉丸 /
西阳肉丸,原先叫肉圆。相传明初,南京丹徒县城郊有位青年叫吴旺三,他结识了邻村一位苏姑娘,俩人情投意合,乃至谈婚论嫁。想不到同村的董七也看上苏姑娘,扬言非她不娶。董家是村中大户,有钱有势。下聘那天,吴董俩家相持不下,苏家十分为难。这时,苏姑娘发话,叫旺三、董七俩各从自家送来的猪腿上取一斤瘦肉,现场做一道菜,招待来苏家贺喜的一桌客人,谁完成的好,她就嫁给谁。
董七聪明,将瘦肉切成肉丁,熬了一小锅肉粥。旺三想了想,把瘦肉剁成肉酱,然后与番薯粉和在一起,煮了十碗酸辣可口的肉羹汤。客人分别吃了肉粥和肉羹汤,一致称赞旺三的手艺高。人们问旺三这道菜叫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叫肉圆!”因为它圆了他与苏姑娘的婚事。后旺三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逃到福鼎西阳村,肉圆的手艺也从她手上一代代传下来。由于圆与丸在福鼎方言中同音,渐渐地肉圆便变成了肉丸。
——— storybook / 管阳泥鳅面 /
管阳的泥鳅面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明末清初时期在闽浙边界十分流行,现在随着管阳经济的发展,泥鳅面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受到来管阳旅游游客的欢迎。泥鳅面又名“天地正气”,撒在泥鳅面上面的泥鳅菜,碧绿碧绿的,好似立于混浊天地于不倒正义之气。“天地正气”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美好祈愿。
——— storybook / 澎海 /
“澎海”是一道羹汤,一般是用新鲜海产品制作而成。凡是婚宴、寿宴、乔迁酒等各类宴席上都要上“澎海”,而且往往是第一道,宾客们也能据此猜出其整场筵席的档次和大概的价位。
而福鼎的羹为什么会称为 “澎海”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福鼎避难讲学期间,十分勤奋,经常穿梭于太姥山、秦屿潋城、桐山及海边黄岐等地,不是著书就是讲学。
夏日的一天他从太姥山来到了黄岐,由于道路崎岖不平,而且进入黄岐后山的那一段路程,全是粗沙小路,走起路来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特别费劲。朱熹经过一天奔波,已经筋疲力尽,虽然饥饿难忍,但是什么都吃不进去,主人也无计可施。
但由于夏季属台风季节,刚好数日来海上风大浪高,未能出海作业,家中没有活鲜,仅剩下一小块黄鱼肉。于是女主人就用这一小块鱼肉,切成丁加上鸡蛋清煮了一碗汤。
来也怪,朱熹食用了这碗热气腾腾、看似海浪翻滚的鱼羹汤后心旷神怡。迎面一阵风来,面对大海听到大浪的涛声,他心潮像海浪一样澎湃,连续写下两个“澎湃”,第三个却写成“澎海”,此后这道羹汤就演变成了“澎海”了。为什么“湃”变成“海”呢?一是他当时就是面向大海,二是文人的灵感:将碗中的蛋清煮熟后比喻成大浪,而碗中的汤就自然成了海了。
朱熹写成“澎海”二字后意犹未尽,又来了更大的灵感,由于主人家没有更多的纸张,他就提笔在一块门板上写下了著名的《(中庸)序》,后收藏于福宁府。根据清嘉庆版《福鼎县志》记载:“黄崎山:朱子避伪学禁到此焉。作《(中庸)序》于乡,地僻无纸,写序于屏,后舁州库。”
——— storybook / 土丁冻 /
据说是戚继光治下甚严,带兵到福鼎一带打倭寇时,因粮食紧缺,不忍扰民,便下令捉滩涂上的跳跳鱼、小虾、小蟹、螺贝一起下锅煮汤,而在滩涂上拖螃蟹的时候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士兵将之单独放进锅里煮汤。
在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冰冻成块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有想到这美味比鱼、蟹更鲜美,经过一番周折,多番改良,便有了这一道福鼎家喻户晓的美食。
——— storybook / 芋蛋丸 /
芋蛋丸的制作方法据说传自闽东福鼎治下的西昆村,那里居住着孔子的后裔,每年孔子诞辰日,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可是有一年闹旱灾,一时拿不出祭品来。那时人们家里都没有别的粮食了,只剩一些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好种也好储存。于是便有聪明的人提议用马铃薯来制作祭品,他们将马铃薯煮熟了打成泥,用这些薯泥捏成猪头呀羊头呀等等各式各样的祭品。但是这时候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祭品是捏出来了,却容易散。
想尽各种办法之后,终于有个老奶奶想到了用淀粉作黏合剂,便一下子做成功了。等祭完孔子,人们又将这些祭品捏成小个煮了吃了,发现这原来是一道美味,于是便传承下来,渐渐发展成现在这种芋蛋丸。
——— storybook / 红龟 /
相传,一次伺候玉皇大帝的红仙童不慎打破了玉帝的御杯,玉帝一怒之下把红仙童点化成红色金龟贬入凡间。
一日,红龟懒洋洋晒太阳时,闻到一阵清香,寻香而去 ,不觉到了前岐福东溪,原来这香气,是由佛祖点化的仙柚王树散发出来。正当红龟沉醉其中时,不料被一渔夫发现,成了被叫卖于街的俘虏。岐阳村的富商周福心善积德,可年近五十仍无所出。这日,周福在街上看到了全身通红的红龟,这红龟一见周福便流了眼泪,周福心生恻隐,买了红龟并将它送回福东溪放生。红龟临走前转身向周福点了点头。
当晚,周福于梦中见到红龟化成了一位穿红衣的小伙子,拜谢了救命之恩,并告诉周福去天狮山将最粗壮的王树上结的柚子摘回并引种,将肉拌蜜给妻子服用,用柚皮熬汤让妻子沐浴,使妻子重焕青春。再亲自上百家求鸡蛋,给妻子服用;采柚叶煲水清洗房屋,驱邪纳祥。最后在福东溪南岸觅一吉地建观音寺,沐衣焚香四十九日,即可遂了心愿求得一子。次日,求子心切的周福按梦中所示,立即照做。四十九日后,周福与妻子同房,不久妻子果然怀了身孕。
不久,周福之妻顺利产下一男孩,举家欢庆。周福按着红龟所托,采柚叶,磨糯米,做“红龟”。从此,做“红龟”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 storybook / 槟榔芋 /
板桥哥最爱“闭门品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的生活意境,要是让他穿越到今日,冠他个响当当的美名--"吃货",再适合不过哈。
闻到wolong(福鼎方言,芋头的读音)的味道,就想起小时候那个老街里的奶奶把一个个小芋头蒸在炉子上,蒸汽袅袅地升起,老人拿着蒲扇微微摇晃,气味随着风的气流散发开去,引得上、下班的路人垂涎欲滴。
爷爷每次啃wolong时,就爱谈他的“想当年”,想当年,吃不上米饭时,就上山到处挖wolong煮着吃。瞧,当年的wolong都登不上大雅之堂。
每一个美食背后都有属于他自己特色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