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禅受命于诗社理事会暂领词绝创作部,心实不安。盖因有诗词评析与诗词创作理论任务,故一禅以戒贤法师及本社青箫吟石先生两篇相类题材佳绝为因,斗胆蠡测,以抛砖而引本社诗界名宿不吝赐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本文重点评析戒贤法师和青箫吟石先生关于游太姥山写下的两首绝句,虽冠名景点相异,然诗中俱有笔峰之意,本人未做考究,且一概视之。
《七绝 太姥山卓笔峰》
戒贤法师
一落山间岁月深,仙人何处可追寻? 笔成峰石墨成海,写尽悠悠天地心。 《七绝 太姥山天柱峰》
青箫吟石
九天帝笔落山中,醒阅春秋醉写空。 墨尽欲归云不渡,怒成太姥一奇峰! 一禅以为两篇绝句,风格迥异,俱为上上佳作! 法师乃世外之人,梵心养性,诗中尽蕴淡定。“一落山间岁月深”,起句从容宽泛,似拙非拙,为下句着笔留有足够空间,是为绝句之常法。山间,点明背景。一落,足显笔峰之势态突兀。岁月深,容易理解,造化一成此山何止万年,自是岁月之深。字面虽是一落山间,然实为法师一入山间也。佛门之人,视人世为凡尘,一落山间,暗含一落凡尘之意;如另作理解,也可为一入佛门。曲曲七字,点化时间、地点、暗含人物,为此后之句伏下背景。“仙人何处可追寻?”此句机锋一转,宽泛的铺陈锁定了镜头。仙人?先贤?造化?禅机?寻仙是道家的事,此处且莫为字面解,禅家对着相事物均怀淡然之心,实则释、儒、道万法自然。如用实,此处即为自然神工;如为虚,此一法即为一切法。仙人、何处,层层锁定方向,不任读者再放荡心扉。绝句凡有四句,一禅窃为分类:一为起,二为升,三为转、四为结。起句窄,则下三句险且难,升句过高则转句难,略升如不足,转句还能边转边升。而法师此诗在第二句便由升含转,“可追寻?”此一问,明升暗转,第三句“笔成峰石墨成海”明转暗升,如此一来上下两联,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全诗章法大局即定矣。太姥山位于福建沿海,这笔成峰石、墨成海,所喻贴切,均可经得住推敲,并无空穴来风之嫌,此处可为实,亦可为虚,虚实结合,妙不可言。这还不算,第四句“写尽悠悠天地心”,更是余韵萦萦。以笔为峰,以墨为海,何为?尽写天地之心!佛门中有天在我心、我心即天之说,佛禅在何,止在心耳。这一“写”字,仍不失笔之固有,紧扣题目。法师以实写虚,点化世人也。 一禅对法师诗句,以自身感受,作如下理解:自落凡尘,而及循入空门,经年久矣,佛在何处、禅在何处?我以笔为峰以墨为海,感山峰之静,海川之阔,得天地之灵机,悠悠不尽,自在其中。 青箫吟石先生的《天柱峰》之风格,与法师比可为截然相反。因先生乃本社社友,其落笔感受,一禅不敢妄加猜测。仅以诗而论之:“九天帝笔落山中”,起句即有不同,提笔之时浩然之气勃勃在胸,单刀切题,毫不避讳,豪迈之感跃然纸上。可以想象,九天帝笔由天而降,直落山巅,何等气势!起笔势大,这后笔便险。且看先生之法:“醒阅春秋醉写空”,单就此一句言,字字如钉入木,纹丝不动,醒时阅览春秋世象,醉写日月流星于长空,当真个席海幕天之气魄!与前句相关联而论,则明降暗升,升降虚实相扣。常人为之,到此则笔止,因为抛得高,简直没法接转,除非轰隆一声砸到心里,全然个以虚对空,或可为之。试看先生接来:“墨尽欲归云不渡”,乍看,几乎未有接转,前面阅也阅了,写也写了,现在墨尽了,帝笔也倦了,平平续之,直管抛在高处逍遥,不知按下云头,岂不怪哉!其实真正转在后半句——“云不渡”,明看还是抛,实则为收笔而牵起公案。由于前面抛得高转得迟,一转尚未到位,留待结句再转——哈哈,“怒”了!好一个怒!好大的脾气!任凭你抛得多高,这一怒便“怒成太姥一奇峰!”简直谪仙之笔!从“落山中”起,直入云端,翻起春秋,掀动天宇,最后一怒而收,仍回山中。读此一诗如读一部《西游记》,这帝笔直如孙悟空由菩提始,入禅门终,真奇诗也!
两首诗均以写太姥山奇峰为背景(且不论天柱与卓笔),法师以虚写实而后入虚,先生以实写虚而仍落实,法师以阔远制胜,先生以险笔出奇。今一禅以两首神笔绝句,为邀月诗社写下第一篇评论,缘哉!
一禅数吟两首佳绝,胸中意气涌动,不吐不快,故学步邯郸,效颦一首:
《七绝 咏太姥山卓笔峰》 一禅 从容雨雪任风流,自在山中岁月悠,
惯写春秋无字句,一枝天笔解千愁。 自解曰:从容雨雪逆境,任凭风起云涌,我自淡然岁月,惯于春秋尽在无字处,得此天笔解千愁。(未成气候,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