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方东与中国第一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9 18: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李立华

长期以来,我国楹联界一直认为最早的一幅对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是,近几年我国许多著名的楹联家都以发掘于福鼎市林嵩的一副对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及霞浦后岐陈蓬的“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和“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两副对联作为依据,推翻了“五代蜀主孟昶第一联”之说。


林嵩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福建霞浦人。被誉为“闽中之全才”的林嵩,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生于长溪赤岸(今霞浦松港街道赤岸村),12岁那年,林嵩开始在太姥山西脉的灵山筑草堂书院刻苦攻读。灵山今属福鼎市秦屿镇礼澳村(唐时属长溪(今霞浦)),草堂书院坐落于灵山的一个小山坳中,如今遗址犹存,墙基尚在;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荒草丛中,还有一口水井,以青石为底,井水依然清冽。因林嵩在灵山筑草堂读书,所以后人又称灵山为草堂山。此山山势较缓,站在草堂书院遗址上,仰望太姥山岳诸峰,巍峨挺拔;俯视晴川海湾,水天一色。如此奇美的山色海景陪伴林嵩在草堂书院读书13年,千古名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寄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就诞生于此。他天资聪颖,好学有大志,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赴考长安,一举考中进士。他晚年写下的《太姥山记》。这是现存关于太姥山的最早文献。林嵩是历史上最早一位钟情和研究太姥山的重量级人物。也是历史上最早一位为太姥山宣传和推广的形象代言人。


陈蓬,号水仙,唐乾符年间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崎,上两联自题于居所。另中国当代著名楹联艺术家白启寰先生亦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至今,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导致对联在唐代产生的种种途径,也说明对联产生于唐代,绝非偶然。这三副对联的发现应归功于福鼎市老一辈文史工作者之一——方东老先生。


方东老先生是福鼎早期编撰文史的老者之一。他的父亲是教过私塾的。因此,他的旧学造诣甚深,并工诗善对。由于他酷爱旧诗和作对,工作认真,且又热情,又不辞劳苦,加编《太姥诗讯》,并不时搞些诗钟评奖活动。他晚年在编写《福鼎文史》搜集材料中,于《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上述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他便在《对联》杂志四卷一号上发表了《“余庆·长春”第一联之说应否定》一文,就从引用上述林嵩和陈蓬的三副对联,而提出“创作对联和应用对联,在唐代民间已有普及基础”的新说。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江先生在所著的《对联知识手册》中说道:“福建方东先生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唐代咸通、乾符间(860——879)的三副对联”、“这一重大发现”曾被专家“得到确证”。湖南常宁著名楹联家李先鸿先生在所著的《对联学基础》一书中也引证了方东先生的重大发现,同时他还在《霞浦,唐代就出现对联》一文中高度评价陈蓬的两副对联“对仗工整,极合律诗偶句,且见其家世廉洁清雅,笔调圆谐有寓”。中国格律文学社社长熊剑文先生在《福建方东先生发现唐代楹联》一文中写道:“这三副对联,或写景,或言志,平仄协调,对仗十分工稳,是很成熟的楹联佳作。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五代蜀主孟昶的‘第一联’之说,把楹联的起源推进了整整100年,而且给研究者们带来了更为重要的启示,启发人们去探寻更早更古的楹联源头”,甚至有人提出了“霞浦(应为福鼎因唐时灵山草堂今属福鼎市秦屿镇境内)是中国楹联的发祥地”的新见解。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在一九九一年三月为祝贺福建省楹联学会成立而作对联“林嵩题庐,陈蓬书户,章钜丛话,少穆百川,早领千年传统;武夷玉女,泉州石桥,三山摩崖,厦门鼓浪,长讴八闽风光。”更加充分肯定了林嵩此联的“奠基”地位。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