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人桥是明代十七都(管阳)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
老人桥位于西阳村老人桥自然村,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占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为壮观,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叉衔接而成,共用了整条木简135支(不包括横架小筒),其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怪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龙木衔接,上架梁钉椽盖瓦为栋,桥亭两侧架木栏,设坐凳,全桥外侧均用斗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牢固。
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像、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面,今不存在)搬来的。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
据当地老者知告,引桥曾经三次维修。首次维修是在清代同治年间,因为岁月悠久,风雨侵淫,结构严重损坏,由乡人捐款修缮,竣工时勒有“重修老人桥碑”一面立于桥头显眼处。1958年大炼钢铁中刮起“共产风”,石碑连同桥上两侧御风板壁、栏杆和两间神龛全被拆光,搬到中村炼铁厂充为基建用材,桥亭仅存柱梁板和瓦栋。过客目睹一片七零八落景象,无不欷歔叹息。 第二次维修是在1964年。老人桥柱歪粱斜、栋倾瓦破的现象日益严重,实有倒塌之危。西阳村商人吴立馥、吴凤邦为首发动各村群众捐款修缮。由于当时村民刚渡过三年艰难岁月,初步恢复温饱,经济力量仍很单薄,所募之款甚少,只能够修葺其重要部分,添补桥板、重造桥栏、神龛和披钉御风板壁,其他修缮暂搁一边。竣工时仍将佛神石像、邱老人神碑和石香炉供奉如故(原来的佛、神三尊石像、邱老人神牌以及石香炉被抛潭中后,当地群众偷偷捞起保存下来,神龛造好再安上去)。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风暴骤发,桥上石佛、神像和邱老人神牌以及石香炉再度摔落潭中,有关构设也受到一定的破坏。村人暗中捞起被弃的佛像、神牌、香炉隐藏于偏僻之处。尔后,老人桥倾颓状况更加严重,特别危险的是桥头一根直透地龙木的大柱下半截及地龙木的一端已经腐朽,严重威胁桥的安全,若不及时抢修势必倒塌。
第三次维修在1987年夏秋之间。由西阳村民庄孝盛等发起,各村有关人士协同募捐,备料鸠工,进行换柱、更粱、添瓦加灰,重立神龛等,还新制造了邱老人神牌(原来的神牌在隐蔽期间被白蚁啃坏,不堪再祀,故仿老样樽造),于同年农历八月初二竣工,同时将原来供奉佛神石像、邱老人神牌、香炉依序安置,从而恢复了老人桥的本来面目。
老人桥历来是管阳及周边地区交通要道桥梁,尽管现在有了“管沈”公路,但通过老人桥的行人仍然川流不息。 注:本文乃陶老先生旧作。木构虹梁式风雨栏屋桥,又称贯木拱桥、虹桥,俗称厝桥、柴桥、风雨桥。通过榫卯结构构成,全桥不用一个钉子、这种形式的桥梁在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仅中国才有,它的科学价值相当高,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目前主要在闽东北和浙南有发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及有关部门普查材料,福鼎计有大小古桥162座,其中木拱桥毁坏严重,延至今日仅存老人桥一座。 作者:陶开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