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清光绪《福鼎县乡土志》载:“十五都……东南百步溪水源有二,一出石马岭,一出湖林头,汇举州、石床之水,逾伡洋,绕湖头,历瓜园,出宝桥入海,曲折七十余里,溪门宽广,竹筏可行。”湖头村就坐落在百步溪中下游北面溪畔,东以瓜园村界,相距二公里(其间相隔着坝田洋村);西毗连伡洋村;南面溪对岸为箩山,翻过箩山就是白琳集镇所在地;北枕杨府爷岗与来龙岗。湖头村段溪面十分宽广,最宽处达80米,溪里有深潭多处,最深处达8米;常年出产花鳗鲡、鲥鱼、溪鱱、鱇鱼、鲈鱼、鲤鱼、毛蟹等,味极鲜美。 [url=]
[/url] 湖头村现有居民800多人,全村只有一户姓薛,其余全部姓杨。据《宏农郡杨氏宗谱》载,杨九公,讳字逸,官拜建州御史,随父归南京致仕,徙温麻迁湖头,为肇基之始祖也。杨九公明洪武初年(1368年)从温麻迁入,时大明初定,九公见湖头景色秀丽,依山傍水,东西两面皆可开垦良亩,富饶可居,遂迁居于此。经历杨氏几代人农耕运作,广置田产,家族产业颇丰。明清时期,白琳许多处地产属湖头杨氏所有,瓜园一带大片田产,白琳过溪杨家山,玉琳集镇中街段,以及点头马冠、叶莒、汉山等多处山地。 村东头建有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建,近年新建。村西头有两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榕树。据老一辈人说,湖头古村落旧时房子建造十分有特色,从村东头进村经杨氏总厅到村西头大榕树,村中众多瓦房连成一片,家家户户间有回廊迂回;无论刮风下雨,行人都不要担心遭日晒雨淋;村落建筑结构严谨,杨氏旧家谱(惜毁于上世纪60年代水灾)还画有整个村建筑图。从明朝到清朝中叶,古村落先后遭受三次火灾,后改建族内总厅后,就再没有发生火灾。湖头村出过虎患。民国版《颖川邑陈氏宗谱·宗翼公传》载:“公字道望……于康熙二年因迁移居二十都湖头杨家,四月二十六日黄昏时,坐在廊墟,忽猛虎突入,公喉咙被伤,一口气未绝,但不能言,张目流泪而终。”可见在康熙二年(1663年),老虎时常出没湖头村伤人。 另据《济阳瓜园蔡氏宗谱》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有蔡宗善迁湖头居十一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蔡宗善携眷迁居瓜园村,务农为业,后发家致富,成为白琳另一大旺族。清末,蔡、杨两族曾发生械斗,死伤甚众(至今在坝田洋还有“验尸台”)。 距湖头村西1公里处为伡洋村,村民500人,大多姓杨,东半里地为坝田洋村,村民也都姓杨,三村落成犄角之势,三村村民皆系杨九公派下子孙。杨氏传至第九世,有一杨伯泮,生四男一女,女名瑞娘,生性刚烈,终身不嫁。明万历四十年(1562年)其父去世,瑞娘也随父弃世,父母同葬,至今在白琳后溪杨家山留有著名的湖头“连子墓”(盗墓贼曾多次光临此墓)。清乾隆年间,传至十二世杨德龙,此公年少时,经常放牛到西边的伡洋村,见村中有一地方草长得十分茂盛,更奇的是此处终年热气腾腾,待年长后,举家迁居至伡洋村,为伡洋村肇基,并在那儿时记忆深刻处建总厅一座。清乾隆年间,其第十七世孙杨孟朴发家致富后,又从伡洋村迁居玉琳集镇,建有“伡洋馆”、“玉丰祥记”店,在白琳多处置业,成为当地有名富商,并培养其第三子杨仲框为官,官至六品州同。 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寺庙》载:“赤峰庵在十五都湖头。”赤峰庵始建于明朝,位于湖头村南面箩山的西侧,是杨氏家族施拾捐建。咸丰八年(1858年),杨氏又在箩山的东侧建造一座寺,为金峰寺(椐《福鼎佛教志》)。两座寺在同一座山,相距只一公里左右。湖头杨氏热衷于捐建宫舍庙宇,清雍乾年间,在白琳集镇地玉琳,杨氏先后倡建玉琳华光大帝宫、后溪天后宫、中街杨府爷宫,还有古官道上的里溪头桥(现桥头立有石碑,碑文记首事为杨仲框)。杨氏在玉琳古镇建造众多的公共设施,自身施舍土地,还发动乡亲共同捐资建造。 湖头村的七月半“盂兰盆大法会”在白琳也是独一无二的。旧时,湖头杨氏请石床道代仙启建三天功德“盂兰盆大法会”,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在杨氏宗祠内,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粉制斋仔、米饭,施孤台正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祖宗菜”鸡、鸭、鱼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祠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主法事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法师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斋仔和米饭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做“布施”。布施之后放水灯,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水灯就是为了给那些枉死鬼引路的,把枉魂引过奈何桥,接引西方。 湖头村现在是伡洋行政村的自然村之一,古村落旧貌依存。不久前,在村内挖出一个口大250平方厘米、深3米,由鹅卵石砌成的石井,十分奇特,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
来源:周本栋、杨敬二、杨应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