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8月27日,计划去走访一下白石。白石是革命老区行政村浮柳村属下的一个自然村,与白坑、斗米企,菰岭的三斗、横路、圣人坑等地交界或相邻。革命战争时期,白石是桐霞县委交通总站驻地。其地处于群山峻岭之间,最高峰白石岗,海拔约500M,西南部即福鼎南水,高山俯瞰,此地崇山峻岭,气势磅礴。现住地的畲族村民为李氏,共有十多户几十号人。作为革命老区的浮柳村,在革命战争时期,白石有过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尤其是畲族群众曾为革命战争浴血奋斗,甚至牺牲。
当时所处的中国历史背景,可以参阅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之一是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
而闽东的革命战争实际,则可参阅叶飞在他的回忆录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斗中提到,一九三六年秋天,斗争形势又紧张起来,主要是闽浙、闽赣边区红色游击队受到“清剿”。在文中,他对畲族民众的革命精神作了高度赞扬,他说“这里应该特别提一下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在这困难的日子里,闽东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特别是少数民族,对我们没有一丝隔膜,把我们当自己人,成了我们的依靠。”“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对革命斗争支援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掩护才能坚持。”
根据《福鼎县志》、《福鼎畲族志》载,福鼎革命始于1929、1930年间,畲村普遍建立起党组织和苏维埃革命政权,之后三四年,畲村进入武装革命斗争。浮柳一带,于1936年成立了游击队,同年秋,桐霞县委交通总站设立在白石,以畲族群众民房作为红军秘密楼,成为联络和转移同志的重要据点。桐霞县委将修枪厂办在了古岭、白石等地的畲民家,有力地支援了游击战争。还设有后方医院,接纳不少红军伤病员治疗养伤。在浮柳兰厝猴窝石厝利用山窝建立“红军洞”,为革命同志的安全躲避发挥了作用。在1935—1937年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畲族群众进行了英勇斗争,畲族村民李信郡(1901-1936年)为了掩护革命同志而英勇牺牲。
从浮柳起步往白石,要走过岔门头、深垅等村庄,爬了几个坡后在一个斜坑处车停了下来,村民说这里就是白石了。有一条刚刚挖掘出来的土泥路能上去,是邻村为了方便群众从这里开辟出来,沿用了当年红军时期入村的老路。通往大路大约200米处,就是当年桐霞县委交通总站驻地的旧址。原有建筑改变了模样,唯左边三五溜砖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遗留,随着人去楼空,也破落了下来,现在只有做点农作物时,他们才上来看看房子,里头堆放着农家杂物。
从现有旧址来看,房前有一个大埕,院前设置一堵约50米长石墙,墙体外是斜坡,很好地掩蔽了村庄。村民介绍说,他们从父辈口中也听到有关红军的故事。现入院处门头开个一米宽的口,门头墙石砌得牢固,有通道从墙下过来,在拐弯处与防护墙相连。这也是山区民房常见的一种设置,有利于防护。这样实际上有两道石墙,在转弯口可折回院里。后来为便于进出,在门口豁开与大路直接相连。门头墙上长出薜荔,藤蔓深深地铆住了石头,非历经年月而难以达到如此苍劲。石墙下堆放几个石础,样子粗糙,像是当年的旧物。防护墙上有两个较大的石板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许当年的红军就是坐立于此而策划反“围剿”斗争,或许也是他们获得短暂平静时刻的晾晒或休憩的好所在。石墙不语,山林亦不语,时空仿佛有了更深沉的诉说。
再来看看白石整个地形情况。两个山坡形成了一道夹谷,下面只有一条通道上来,两边山头各设有二至三个哨台,作为防御设施。村民介绍说哨台三米见方,石块造砌,由红军放哨。后来在山后的哨台被拆除了,留下遗址。处于山之前方的哨台保留完好,可惜被草木掩盖,我们无法到达山头探访究竟。旧址所在地像建造了一个堡垒,桐霞县委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联络点,有一定的战略地位优势和考量,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沿着旧遗地往山上走约百余米,有三四条林间小路径往山中去,那时这里林深叶茂,小路是红军往来的主要通道。谷间有一条溪涧从山窝里下来,提供灌溉梯田的水源。山路已荒芜不堪,被杂草占领,走入此间,感觉小路的仄逼,可以想象当年红军的艰辛。或有打柴的畲民从中进出,目之所及,是白芒芒的杂草丛生。
经行此地,很难将这样旧址与革命老区联系起来。畲族后人大多进城、外出、搬迁,只有老人在村里住了,旧居地在一年年的台风中变得更加疲惫不堪。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畲族民众为红军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历史不能忘记,现在应该纪念这样一段不平常的光荣历史。
来源:福鼎新闻网/冯文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