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论坛君 于 2016-9-10 16:28 编辑
国兴寺是太姥山最大的一座寺院 建于何时 ? 《太姥山游记》和《三山志》 到底谁是正确的?
林嵩长溪县人,唐乾符二年中进士,授职秘书省正字,因黄巢起义攻入长安,他返回故里居住灵山(又名草堂山在太姥山旁)写有《太姥山游记》,这是最早的太姥山游记。“山本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福建现存最早一本地方志《三山志》载:“国兴院,望海里,大中祥符四年置”,这个记载是引自林嵩的游记。唐代并无祥符年号,而宋代有大中祥符年号。所以《三山志》把国兴寺创建年代定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林嵩是唐人不可能说宋朝的事。
清朝嘉庆版《福鼎县志》云:“国兴寺又名兴国寺,《州志》:在太姥山东,唐乾符四年置,今废,石柱、石塔、石池尚存。《三山志》:国兴寺宋大中祥符四年置,误”。《三山志》记载是错误, 应是唐乾符四年。但人们就怀疑到底是《三山志》错还是林嵩的游记有误哪?《三山志》原版书已绝迹,现依明崇祯抄本和清乾隆的抄本,失误也较多。但也有学者怀疑林嵩游记的真实性。林嵩游记的存在是勿庸质疑,否则《三山志》不会写“林嵩云”,但问题是林嵩游记最早的出处来自哪里?这篇游记是否真的是林嵩写的吗。 让我们从 由太姥山脚下的灵峰寺说起
明代谢肇淛《太姥山志》和王应山《闽都记》都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闽都督辛子言自越乘船从海上入闽赴职,途经东海突遇瀑风雨,得太姥娘娘梦示,移舟岸边,避过大风浪而得救。辛子言绘图奏闻皇上,唐玄宗置图于华咢楼,宣宗诸王春秋两季到太姥山祭祀,同时禁樵采。乾符四年,赖建国兴寺于山麓。东海夏季刮台风是常有,唐玄宗有没有藏图于华咢楼就不知了,派宗诸王祭祀不见记载。乾符四年皇上敕建国兴寺,乾符是唐僖宗年号晚唐时期。寺院名称和如此大规模寺院建造,是有些象皇帝敕建,但同样是缺少佐证材料。那是僧人师傅所建吗?犹如宫殿的寺院,凭僧人是完成不了。当年是谁建造这座寺院?让我们来看一下太姥山脚下的灵峰寺,《三山志》载灵峰寺建于唐中和二年,南宋淳熙年进士潋城人杨辑在《重建灵峰寺记》写:其寺记则咸通元年杨氏舍田以为子孙植福之地也。俗传乾符间,寺遭回禄,堂疣悉为煨烬。灵峰寺在潋城村旁,潋城的杨家在宋时出了多位进士,属富有官宦人家,杨家舍田出钱建造灵峰寺。寺遭野火烧毁,多次重建,南宋嘉定四年僧人大全上人在杨辑支持下重建灵峰寺。可见古代家族对寺院建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寺院的背后都有大家族影子。 国兴寺建造是否与某个家族有关?
据宋代秦屿屯头黄氏家族黄云(官至左朝议大夫)在太姥山墓志中记载:五代之前太姥山地区土旷人稀,有谚语云:“太姥山东黄慕芹,太姥山西单景伦,族旺富豪官位显,世代公侯出西门。”黄氏家族和卓氏家族为唐五代时期太姥山之旺族富豪官宦之家,又云:“十七公讳诉,孝行可风,遂与父兄将田四十石,山林数里,舍在太姥山国兴院,永充母林氏五娘坟。”《三山志》载:“黄洗,乾宁二年进士,节度巡察判官,始迁长溪白林,有二子,长幕华,自白林迁翁潭,官至水部员外郎,次幕风,自白林迁侯官,官至给事中”。唐宋时期太姥地区的黄氏家族包括卓氏家族为国兴寺建造提供过资助是可以肯定的。
在国兴寺大殿一侧石板上刻有:“僧道隆捨”。宋朝有两位著名高僧都名道隆,一位是北宋的华严道隆,一位是南宋的兰溪道隆。华严道隆得到宋仁宗皇帝的召见和礼遇,赐号应制明悟禅师。兰溪道隆在淳祐元年三十三岁时东渡日本传授佛学文化,将临济宗传入日本。宋代国兴寺建造有道隆禅师的参与或捐献资助,而宋代参与建造灵峰寺的大全上人是唐朝著名僧人法海和尚的弟子。福鼎宋朝寺庙修建中出现两位著名高僧的身影。说明唐宋时期福鼎佛教传播处于鼎盛时期,也受到高僧大德的高度关注,据载仅唐代福鼎建寺院就达二十座。
2001年和2016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对兴国寺遗址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发掘考古,挖掘出大量宋代残破瓷器,包括青瓷、黑秞瓷、酱秞瓷等,还有瓦当、瓦饰、佛像以及石柱、石雕构件。国兴寺大殿基座及石构件雕刻的文字说明是兴国寺建于宋代,大殿两侧两口古井也是建于宋代,当然也有一些明清重建的石碑和石构件。两次考古均未找到唐代的遗址和唐代的物件。
明万历年间林祖怒在太姥山游记写道:“寺创自祥符间,宫殿犹自瑰伟,壁嶂柱础尽是玄晶,大可拟建章,丽可比祈年,而沼宽拓恐昆明太液池不为过也。第兵燹之后,逋负多而焚徒四佚。”明代林仲溱也云“金身剥落,绀殿荒凉,然石柱或竖或侧有三百六十,今人凄然。”大可与汉武帝的建章宫相比,华丽可比明朝修建的天坛祈年殿,沼池宽扩恐大明宫的太液池也不超过。这里有文人的夸大之词,但也确实说明国兴寺当年之壮观,建筑艺术之精湛。
国兴寺焚毁的原因?
据记载国兴寺毁于南宋淳祐四年一场火灾,而民间传说是国兴寺和尚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奸淫妇女,后被十三省巡按杨国显(民间称杨察院)在五月初四晚上带队上山剿灭,一把火把国兴寺也烧毁,当地至今流传明初四过端午节习俗。
近年有学者提出国兴寺焚毁是否与太姥山地区的摩尼教传播有关吗?因为唐宋时期摩尼教一度在太姥山及周边地区活动,集聚众多教徒,密秘集会组社活动。是否可能官府为消灭这些明教徒,借和尚恶行,实在剿灭明教教徒,放火烧毁国兴寺,这还有待于学者进一步考证。 走过国兴寺
走过国兴寺,对一千多年前先人的聪明才智由衷的敬佩,心悦诚服;对工匠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劳苦由然起敬;对僧人们的不懈坚持毕恭敬之。三百六十根石柱子,每根近三米高,都要从大山中挖掘巨石,由工匠们手工一锤一锤敲打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大小相同的柱子。有圆形、有抹角正方形、有瓜棱形等,工匠们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辛劳。柱子下还有圆形外表雕莲花状的柱基石,石柱顶端雕刻成榫卯,上可再接木柱子加高也可架木梁。大殿两侧的两口宋代古井制式相同,口径约一米高六十公分,用圆形青石板合围,厚度不到十公分。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是井口四周用内窄外宽的石板条放射性排列,设计巧妙,有美感,很生动。大殿基址四边角雕刻成“豹脚座”,四只强壮有力豹脚顶在基座底下,纹丝不动,威武强悍。有几块石板和石柱雕刻花卉狮子图案,花卉饱满鲜嫩,枝条生动活泼,狮子憨态可掬,翻滚撒欢,调皮可爱。大师级别的雕工,感受到一股唐风宋韵,向一千多年前无名艺术家们致意,精湛的石雕技艺折服了今人。再看一看现在某些人的做法,石雕散落四周,随意堆放,任风吹日晒雨淋,让人痛心啊,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艺术珍品,懂的珍惜保护。
走过国兴寺,让我想起“深山藏古诗”的诗意。连绵逶迤高耸入云的群山,清澈的小溪流,苍松翠竹,蜿蜒曲折的山路,一个老和尚在井边挑水。古代的国兴寺四周林深树密,古木参天,寺是宏大华丽,但隐于群山丛林之中,与遭周环境熔为一体,体现了古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理念。人生是渺小的,只有大自然才是伟大,一切俗事都会淡然而去,人收获的是一种山水情怀。国兴寺旁的一座建于唐乾符年间的楞迦宝塔,高不过八米多,八层石塔,雕刻非常精美。隐藏于崇山茂林之中,频有意境。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值得今人深思。
来源:福鼎周刊/黄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