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簇拥,现场挤爆!震撼人心的福鼎民俗文化踩街何时再来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7 16: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论坛君 于 2016-9-13 17:25 编辑


2007年6月16日晚8时,翘首以待的福鼎民俗文化踩街活动终于闪亮登场,这是第七届中国·太姥山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在我记忆中,这种活动,1995年福鼎撤县建市时举办一次,1999年太姥山生态旅游节(中国·太姥山文化旅游节前身)时举办一次,后来多次想办,鉴于安全问题,一直不敢轻举妄动。闲话少说,还是进入正题吧。

静静地等候中
无意中帮国美作了回免费广告
终于在长久等候之后,踩街开始啦~~
0?wx_fmt=jpeg.jpg
沙埕铁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福鼎沿海一带普遍流行,但因沙埕铁技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最为出众。铁技让6岁左右的幼童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杂技、舞蹈造型,绑扎在铁架上(可高达10来米),再固定在车上推出表演。令人称叹的是,由于铁架子隐蔽得巧妙,常人一时不易辨别,难以发现表演者的着力点,咋一看还以为是悬空的,而且人物还可以上下左右旋转。每年元宵,沙埕群众都会自发集资组织表演,一般三天,每天都有三台。
最吸引眼球的沙埕铁技
0?wx_fmt=jpeg.jpg

八仙过海
0?wx_fmt=jpeg.jpg

杂技
0?wx_fmt=jpeg.jpg
天仙配
再上秦屿台阁,和铁技差不多
但人物不会旋转
0?wx_fmt=jpeg.jpg

桐山打拾锦
拾锦起源于西汉时期
以昆曲为蓝本,吸收民间曲调而成
音韵古雅,节奏明晰,松弛有致
曲调悦耳
桐山打拾锦盛行于清乾隆年间
表演者多为施厝人家
故又称“施厝昆曲”
0?wx_fmt=jpeg.jpg
桐城外墩龙灯
一般般,不够大气
0?wx_fmt=jpeg.jpg
硖门畲族迎亲仪式
畲族为福鼎原住民,硖门乡为畲族乡
传说畲族先人娶帝王之女为妻
故迎亲时排场很大
0?wx_fmt=jpeg.jpg
管阳西阳线狮
西阳是历史文化名村
西阳线狮已有500多年传承
0?wx_fmt=jpeg.jpg
店下威风锣鼓
0?wx_fmt=jpeg.jpg

福鼎饼花彩车
福鼎饼花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原为月饼的装饰,属版画
现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0?wx_fmt=jpeg.jpg
  
龙安玉岐马灯
0?wx_fmt=jpeg.jpg

佳阳双华冥斋
双华为畲村
明嘉靖年间
有马氏女子在当地抗倭牺牲
被奉为“马氏真仙娘娘”
畲族同胞每年正月十八
用米馃做三个大冥斋来祭祀她
并形成一套仪式
0?wx_fmt=jpeg.jpg

秦屿鱼灯
有200多年历史,为丰收喜庆表演之用
0?wx_fmt=jpeg.jpg

南镇女子腰鼓
南镇为“桑美”重灾区
南镇女子(曾经是名闻遐迩的海岛女民兵)
灾后依然飒爽英姿
自发组织了腰鼓队前来一展风采
0?wx_fmt=jpeg.jpg

太姥茶谣彩车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白茶是中国六大名茶
(白茶、黄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之一
福鼎是白茶原产地、发源地
传说白茶为太姥娘娘亲手所植并广泛推广
福鼎大毫、福鼎大白两大茶种
就是赫赫有名的我国茶叶良种对照株
“华茶一号”、“华茶二号”
0?wx_fmt=jpeg.jpg

沙埕旱船
0?wx_fmt=jpeg.jpg
点头太保茶轿
唐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称作“十三太保”
点头群众信仰“太保神”
每年娱神活动时会抬出太保轿
用当地最好的土特产(白茶)作为镇轿之宝
0?wx_fmt=jpeg.jpg

沙埕线狮
0?wx_fmt=jpeg.jpg

前岐马灯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原为祭祀妈祖娘娘之用
0?wx_fmt=jpeg.jpg
秦屿丁氏回族提灯、南音
秦屿回族系明末由泉州迁入
为伊斯兰教创始人莫罕默德直系嫡孙
赛典赤瞻思丁(元朝时来到中国为官)的后裔
取其音译名最后一字“丁”为姓
0?wx_fmt=jpeg.jpg
0?wx_fmt=jpeg.jpg
何时再来哟
右下角留言
写下你的期许吧

来源:闲人伍哥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