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逸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9 2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福鼎境内峰峦叠嶂,丘陵密布,群山连绵
大小溪流贯穿其间,既显山川秀丽之美
也阻碍交通往来,给通行带来不便
很早人们就在溪流上架设桥梁造碇步以济往来
清嘉庆年版《福鼎县志》记载有桥梁六十九座
光绪年版《福鼎乡土志》记有桥梁七十九座
据统计福鼎古桥有162座,碇步66道
福鼎古桥最多是石板桥,其次是石拱桥
有单孔或多孔石拱桥
特别是用溪滩鹅卵石垒砌的小拱桥
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最壮观的是石拱廊桥和木拱廊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桐山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北溪桥/溪岗坝桥/萧家坝桥
桐山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三座石板桥,水北溪桥、溪岗坝桥、萧家坝桥,是当时前往山前主要通道。水北溪桥历史悠久,据高家族谱记载水北溪桥最早始建于宋咸淳年间由高家族人倡建,后被洪水冲毁。明万历年砌碇步三百余齿以济行人,清顺治年又被山洪冲走,嘉庆六年县令岳廷之倡建石板桥,长五十余丈行人便之“远望如长虹,为闽浙通道”。水北溪是通往浙江的咽喉要道溪床宽泛溪流湍急,特别是夏秋雨季常有洪波泛溢,桥屡屡被冲毁,咸丰和光绪年间都有修建。高家为福鼎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家族,水北溪桥倡建和修建高家多次参与,展示一个大家族对社会的责任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水北溪石板桥,为福鼎最长石板桥。桥面铺架四块青石板,石板雕刻粗犷,桥墩与桥面之间用石横梁架构,桥墩用四根石柱架设牢固而稳定。桐山溪上三座石板桥皆已毁去,修建新的公路大桥,萧家坝桥留一小段聊为纪念。
0?wx_fmt=jpeg.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县城周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溪西桥/石湖桥/寮赖桥/西园桥/镇边桥
清朝和民国时期福鼎县城周边有五座桥梁,溪西桥、石湖桥、寮赖桥、西园桥、镇边桥。溪西桥为石板桥乾隆八年高调募建,桥头有观音亭,溪水清澈可鉴,朝夕鱼儿在水中跳跃,傍晚常有人垂钓桥边,细雨朦胧竹笠蓑衣钓鱼翁,别一番诗情画意,小桥、流水、古亭钓者构成一幅溪西晚钓图,为桐城八景之一。

【石湖桥】
石湖桥位于龙山溪下游渡口,海水涨至渡口,船舶停靠这里,潮涨潮落,舟楫飞渡。史载:自石湖桥到春牛亭,一路芳草长堤,乃仕女游春流连踯躅之所。绿柳竹荫,看桃花李花盛开,春潮涌动,风光旖旎,“平湖水光山色悦人心目。”构成了桐城八景之一的石湖春涨。石湖桥最早为木桥,后改为石拱桥,建有石扶栏,长八丈宽二丈。明成代元年玉塘夏荣重修,玉塘夏氏是福鼎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福鼎另一大家族高家也不甘示后,在石湖桥傍建屋九间,增添石湖桥景色。又过了271年,到了清乾隆十六年,石湖桥毁坏已很严重,玉塘夏家的夏勋带头募资倡建。夏勋据嘉庆版《福鼎县志》“义行”篇中记载:“族人有以遗孤属者,勋卯而翼之,友人无子,勋与之婢。平生好建义塚,修桥,亭,赈荒减祟,构义塾以教里之贫者,乡人德之。”这是一位慈善家和优秀的义工,其道德和行为在今天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道光五年玉塘夏氏再次在石湖桥傍建桥亭和静观庵(土地宫)并立碑。乾隆五十四年一位十二岁的少年才俊林滋秀随师至石湖桥游春,老师吟上联:“雨打竹林林滋秀。”,要他对下联,略为思索即答:“风吹荷叶叶向高”。叶向高为闽人明代三次任朝廷首辅。少年林滋秀文学功底和应变能力得到老师的称赞,传为美谈,后来成为闽浙一带有影响诗社———兰社领袖。石湖桥能完好保存,实属不易。
0?wx_fmt=png.jpg

【虾蛄桥】
秦屿下尾村有座建于宋代的石板桥,人称“虾蛄桥”,完好保存至今,十分难得。是全国仅剩十二座宋代石桥中的一座,也是福鼎唯一的宋代石板桥。虾蛄桥桥面平坦光滑由4-5块石板条铺设在石横梁上。两个桥墩,每个桥墩由四根石柱架构,立柱、横梁,桥面石板相互支撑非常牢固。桥中间平坦两端低斜像只虾蛄。桥面中段石板上刻:“杨室三房奉四恩三宝造石桥一所,熙宁八年乙卯孟冬题。”证实石桥建于北宋熙宁八年,杨氏家族宋代时是福鼎名门望族,家住潋城离石桥不远处,当年石桥也是杨家人出入重要通道,桥建好三十一年后杨家就出了一位进士杨惇礼,后来他孙子杨兴宗、杨楫都中了进士。桥另一侧石板刻:“八都石兰邓讳国妻叶氏捐银八百两造此桥奉祈嗣孙昌盛者。”“嘉靖四十三年募缘重造。”石兰村距此几十里路,邓氏为石兰村大族,明嘉靖四十三年这位姓叶的邓家媳妇出重金重建此桥,修桥铺路造福子孙,祈福子孙后代昌盛繁荣福泽绵长。四恩三宝是佛教用语,意即做人要懂感恩报恩,做三宝的弟子。当年在石桥周围建有灵峰寺、国兴寺等寺院佛教氛围浓厚。

宋代建桥枝木已经比较成熟,泉州洛阳桥也建于那个年代。福鼎在宋代也大量建桥如大厅桥(熙宁间建)、龙潭桥(咸淳年间建)、谢家桥(绍兴27年建)、登瀛桥等,留到今天只有虾蛄桥。虽然桥下的溪由于淤积溪水变浅,但古桥带给人的古朴典雅的艺术观感和它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弥足珍贵。
640?wx_fmt=jpeg.jpg

【虾蛄桥】
秦屿下尾村有座建于宋代的石板桥,人称“虾蛄桥”,完好保存至今,十分难得。是全国仅剩十二座宋代石桥中的一座,也是福鼎唯一的宋代石板桥。虾蛄桥桥面平坦光滑由4-5块石板条铺设在石横梁上。两个桥墩,每个桥墩由四根石柱架构,立柱、横梁,桥面石板相互支撑非常牢固。桥中间平坦两端低斜像只虾蛄。桥面中段石板上刻:“杨室三房奉四恩三宝造石桥一所,熙宁八年乙卯孟冬题。”证实石桥建于北宋熙宁八年,杨氏家族宋代时是福鼎名门望族,家住潋城离石桥不远处,当年石桥也是杨家人出入重要通道,桥建好三十一年后杨家就出了一位进士杨惇礼,后来他孙子杨兴宗、杨楫都中了进士。桥另一侧石板刻:“八都石兰邓讳国妻叶氏捐银八百两造此桥奉祈嗣孙昌盛者。”“嘉靖四十三年募缘重造。”石兰村距此几十里路,邓氏为石兰村大族,明嘉靖四十三年这位姓叶的邓家媳妇出重金重建此桥,修桥铺路造福子孙,祈福子孙后代昌盛繁荣福泽绵长。四恩三宝是佛教用语,意即做人要懂感恩报恩,做三宝的弟子。当年在石桥周围建有灵峰寺、国兴寺等寺院佛教氛围浓厚。

宋代建桥枝木已经比较成熟,泉州洛阳桥也建于那个年代。福鼎在宋代也大量建桥如大厅桥(熙宁间建)、龙潭桥(咸淳年间建)、谢家桥(绍兴27年建)、登瀛桥等,留到今天只有虾蛄桥。虽然桥下的溪由于淤积溪水变浅,但古桥带给人的古朴典雅的艺术观感和它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弥足珍贵。
640?wx_fmt=jpeg.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福鼎现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珠桥/横溪桥
【金珠桥】
福鼎现存石拱廊桥有两座金珠桥和横溪桥。金珠桥位于管阳镇金钗溪村,金钗溪是福鼎古官道上一个重要栈点,浙江平阳、福鼎等地通往柘荣、福安、福州都要途径此处。最在明代朱家就在金钗溪上建木桥,后被洪水冲毁,清乾隆二十年朱家族人发起修建石拱桥。清咸丰三年族人又在石拱桥面上修建廊亭,长十三间的廊亭使石拱桥变成壮观宏大的石拱廊桥,廊亭两侧安有长凳供行人歇息。护桥人常年免费为来往者提供茶水,小店出售草鞋、斗笠、糕饼等,二百六十多年过去了,公路大桥的建设使金珠桥已经很少有人行走,曾经的热闹已烟消云散,周边长满野草。穿过长长的廊亭,恍惚有穿越百年时空隧道的感觉,两座刻有建桥募捐者姓名石碑仍立在桥头。
640?wx_fmt=jpeg.jpg

【横溪桥】
横溪桥在点头梅柳村横溪上,这里是通往管阳、柘荣、福州的必经之道。清康熙年间里人梅以鲍、徐廷孔等人架木桥,嘉庆五年叶得玉募资倡建石拱桥。柏柳村是福鼎大白茶原产地,吸引四方茶商前来采购茶叶,清末民国时期,柏柳村的梅氏家庭经营茶叶发财致富,光绪二十七年梅伯伦对横溪桥进行修建,为福鼎最大跨径的石拱桥。民国十二年梅氏家族再次倡导在石拱桥上修建廊屋六间,成为气势恢宏的石拱廊桥。桥头镌刻一副对联:横桂青山叠叠亭外昼,溪流绿水潺潺耳中琴。横批:山光接汉。横溪桥四周景色优美青山叠翠,山谷幽深,溪流淙淙,廊桥横跨山涧,高古而富有诗意。
640?wx_fmt=jpeg.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山洪瀑发已冲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元潭桥
【元潭桥】
康熙九年福宁总兵吴万福领兵经过管阳元潭村,为山洪所阻,无法通行,总兵发愿要在此处建桥以方便百姓往来,总兵上报朝廷获御旨批复,拨付库银建造元潭桥,当地人称该桥“透北京”。建成的元潭桥是座木拱桥,高大壮观,是福鼎百姓通往泰顺等地交通要道,造福一方百姓130多年。嘉庆十年里人用火不慎桥被焚毁,交通被阻。乾头村秀才朱春芳热心公益,义气凛然决心重建该桥,但受资金不足之困,他的夫人更了不得,劝丈夫卖家中田地去建桥,还回娘家柘荣动员娘家人捐资捐物。于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开工建造,复建后元潭桥仍为本拱廊桥,桥上建青瓦屋顶的廊宇,桥两傍有护栏,护栏外钉档风板,桥内左右设长凳供行人歇息。远看如一道彩虹横跨山涧,气势磅礴。整整通过了104年,到了民国十一年夏由于山洪瀑发再次将元潭冲毁。1959年元潭的两位老农带领村民在原址建石板桥以济行人。前行后续,建桥的历史充分展现人类百折不挠和自然抗争,也展示人性的美,谆朴、真挚、坚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福鼎现存的唯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人桥


【老人桥】
福鼎现存唯一木桥廊桥是位于管阳镇西阳村的老人桥。据清光绪福鼎乡土志载:“邱阜,有齿德,为遐迩排难解纷者数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岔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死。闾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阜老人为乡里排解纠纷数十年,以诚待人,德高望重,某甲妇人不所劝谕,气而赴水而死。乡人感怀他,颂扬他的道德,在桥中立神牌祭祀,并称该桥为老人桥。告诉人们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谦和礼让,不可小事诉讼而伤和气。旧时乡规民约都是建立在此伦理道德之上。老人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重修,上世纪六十、八十年代两次进行较大的修缮。全桥建造时用135根圆木交叉架构支撑而成,横跨溪流两岸,桥架上铺枕木再铺桥板,上建廊屋,外围足足上了四层的木护栏,既保护桥梁筒木免遭雨水侵袭,也使桥内行人免遭风雨。穿过长长的廊屋数不清的梁、柱、椽相互架构都用榫卯结构连接,不用一根铁钉,高超的造桥技术和人性化的设计,凝聚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木拱廊桥又称虹桥、风雨桥,被称为桥梁的活化石,主要存在闽东浙南一带,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老人桥质朴大气,象一位老者立于乡间迎接到访的宾客,向你述说百年乡村的变迁,世事沧桑过眼云烟,唯有人间真情永在。
0?wx_fmt=png.jpg

每每走过一座古桥,看到桥上设有神龛祭祀各路仙佛神灵,都会心存敬畏,隶然起敬。这是民间信仰习俗,传递的是善的能量。百姓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社会稳定,这是最朴实本份的愿望。桥傍的土地宫总是香火不断,让过桥的每位人都感受到这份虔诚和心愿。
0?wx_fmt=png.jpg

立于桥头的石碑,刻记着当年建桥募捐人的姓名和金额,古代建桥是民间筹集资金,看到这么多人为造桥捐出自己一份钱,心里为之感动,肯定也有不少贫困的人家,他们愿意捐钱造桥,一是造桥方便大家往来通行,更多是受民间信仰理念引导,修桥铺路可以造福子孙,为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愿意拿出这份钱。佛语说的好,为善最乐,做了善事他们心里快乐。
0?wx_fmt=png.jpg

历经岁月的洗礼
依照屹立的古桥已不多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
也是一份乡愁,一份美好的记忆
保护好古桥让老祖宗留给我们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让我们子子孙孙都能看到那美丽壮观的古桥

来源:黄建军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