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一张福鼎老照片,一个福鼎的老故事 老照片是一个记忆,也是一个传承 既然过去,回不去了 那就让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记忆、情怀 在这些老照片中渐渐化开,追忆福鼎流年古刹 ● ● ● ◀ 千年古刹·国兴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8年的太姥山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国兴古刹风貌 国兴寺位于太姥山麓,距玉湖庵后三里许,俗称下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由京都都督辛子言奉旨来山饰建。时建有大雄宝殿、伽蓝宝殿、经堂等。全部石砌,有石柱三百六十根,柱础栏盾遍镂人物、鸟兽、花卉,寺宇宏伟。宋淳佑甲辰年,寺毁于大火。据明学者谢肇淛《太姥山志》载:“国兴寺建自乾符,遗址没蒿莱,石柱数十,纵横倾仆,唯中殿尚屹立。而石柱础栏盾,遍镂花卉物类。意当年宏丽,当不知黄金布地作如何供养也。”该寺现今仅存中殿七根石柱屹立旧址,其余或断横旧址,或埋入土中。
进远、步心、品发先后进寺事主。1980年后,释步祥带领僧众,重建大殿,不幸于1988年又毁于大火。1992年,重建大雄宝殿、太姥娘娘阁,以及僧舍、客房等,殿宇初具规模。
寺内尚存唐石柱、石槽、石池、石刻等文物和千年铁树。寺周有石塔、夫妻峰、玉湖庵、漩玑洞、罗汉岩等胜景。石塔即“楞枷宝塔”,离该寺一里许,坐落于停车场右侧入口处。该塔七级八角实心,为国内罕见。倾坍于清末,现已重建复原。历代名士留下不少“国兴寺”诗赋,对该寺的废兴无不感慨。明崔世召在《国兴寺》一诗中曰:“国兴赐名本唐代,此寺才兴国旋改。青山阅尽往来人,几度桑田变成海。请君不用长叹嗟,芭蕉树下夕阳斜。何日黄金重布地,莲台依旧蘸春光。”
◀ 千年古刹·香山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2001年的太姥山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香山古刹风貌 位于太姥山西侧,仙桥之下,故又称“仙桥脚”。始建于明,原名“妙香庵”。寺内有一块巨石活象“犀牛倒地”。牛项有一洞,叫犀牛洞。旧时佛堂建石牛项内。明进益禅师修持于洞。洞口石刻:“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为清光绪内阁大臣翁同龢书法。
1954年,释品善由一片瓦转迁“妙香庵”,在上首建一“众生洞”。1976年,他与“妙香庵”释品真、长英、品顺、品俱、题水等弘法度僧,于1980年建大雄宝殿。因该地幽兰异香,遂改称“香山寺”。1985年建太姥娘殿。1991年建山门、石阶、石栏,铺设仙桥十华里石梯路。1992年建地藏殿、祖师塔。1994年建大悲殿。1997年,拆建大雄宝殿,扩建僧寮,修建五观堂、客堂等。全寺占地面积达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寺宇画栋雕梁,建造一新,为太姥山一大寺院。
寺山门“万法朝宗”、“华藏庄严”横匾,为上海龙华寺明晹法师所书。寺内有泰国比丘尼赠送高两米玉观音,八十公分释迦如来黄铜(小型)像一尊;有缅甸海参法师赠送文殊普贤大玉佛各一尊。
该诗风景如画。有“陀九岭”(也称“天梯岭”)、“望仙桥”、“犀牛望月”、“状元帽”、“四折瀑”、“蝙蝠洞”和香山水库等景致。寺内食宿设备齐全,为香客、游人朝山观光、度假之胜地。
◀ 千年古刹·白云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2001年的太姥山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白云古刹风貌 又名摩霄庵,俗称上寺。位于太姥山摩霄峰顶稍平处。据明《太姥山志》载:“白云禅师修行于此,众魔消伏,故名摩消。”因魔消与摩霄谐音,故名。
该寺是太姥山早期建筑的一个寺院。现今白云寺,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原白云寺的建筑结构为:“佛殿三座,僧楼四绕,皆凌绝顶”。虽历经废兴,但寺内大雄宝殿、经堂、僧舍等建筑仍保留原貌。至清代,达鼎盛时期,辖太姥山国兴、水湖、一片瓦、灵狮洞、天门、上下叠石等二十二个寺院,僧众达千余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太姥娘娘殿,本邑知县献资改造山门,曰:“白云禅寺”。
寺四周名胜古迹甚多。寺右侧慧明塔,系筑于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慧明和尚葬于此,其旁石壁刻有《慧明塔记》;寺后有“闽藩少、方伯黄公赐碑”石刻;寺左有顶天石、七宝池、摩尼宫(求梦台)、石船等胜景。七宝池(亦名仰天湖)中有水陆两栖的四足(学名叫蝾螈),人们称为神鱼。寺东南有新月峰,为赏月、观东海日出最佳之处。历代名人墨客留下不少诗篇和摩崖石刻。明秦邦琦题刻:“太姥凌霄汉,菁葱鸟道遥。烟迷常带雨,寺现独闻潮;说法神龙绕,谈禅世味销。摩霄回首处,身与白云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寺先后由释步德、题安事主。1980年释品参入主,修建佛堂、僧舍。1987年以来,释题福事主,开展禅农和旅游业活动,集资五十余万元,先后扩建大雄宝殿、观音楼。1996年重修太姥娘娘殿。同时修建客房,安装电路,整修一条通达下寺(国兴寺)石阶路,方便了登山游人和香客。
◀ 千年古刹·昭明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2001年的福鼎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昭明古刹风貌 昭明寺为福鼎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之一。位于城区西北约六公里的鳌峰山。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题有匾额,故而得名。同时,“造七级浮屠,以镇温麻”。宋、明两代,历经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塔寺并修。
由于年代远久,殿宇毁坏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在释青芝、释界让法师的带领下,全寺僧众艰辛创业,重兴寺宇。1983年,有星洲广平法师锡迥祖国,参拜昭明寺,见古塔、大殿势将倾塌,归禀宏船大和尚,叨蒙济款重新修建。同时请三十三尊铜佛安供塔龛内。
昭明古塔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经重新修建,已恢复旧观。其塔基面积47平方米,塔高25.6米,为楼阁式仿木结构,空心砖塔。塔内设有扶梯。塔后复修的藏经阁为砖木结构,高24米,面积840平方米,古色古香,壮观巍峨,为闽东之冠。
该寺为福鼎城郊一大胜景。“昭明夕照”为桐山八景之一。登临时可由棲林寺沿“十八盘”(岭)拾级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驱车直达。登上千载古塔远眺,山川城廓一览无余。“塔影西斜红日暮,炊烟起处是桐庐。”明签事林爱民、参政游朴等古代名人均有诗赋。清乾隆翰林院编修何西泰游寺留诗曰:“我来访胜招提境,断碣犹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尘世隔,座闻清磬道心生。文章六代辞华尽,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临更怀古,寒流东去夕阳明。”
◀ 千年古刹·棲林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86年的福鼎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棲林古刹风貌 棲林寺居于福鼎城西鳌峰山下。《三山志》作棲林院,又称棲林禅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修。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寓于该寺。题诗曰:“我如倦鸟欲棲林,喜见禅僧棲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因此而闻名闽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释题安、释立化先后入主,以农养禅,陆续修葺。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楼、净士堂,兴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虽然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刹风貌。布局典雅,工艺精湛。殿内罗汉、金刚、法相庄严。宋宣和《县仪案》碑记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
该寺峦嶂环抱,山川清秀。“棲林烟雨”为桐山八景之一。每当烟花三月,幽谷弥漫烟雨,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为古今文人结集题咏之处。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棲林寺》诗:“探寺豪兴未全休,为访招提挈伴游。剧喜竹阴横翠幛,恰逢梅雨润青畴。人无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尘都涤尽,置身如在小瀛洲。”
◀ 千年古刹·瑞云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89年的硤门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瑞云古刹之风貌 该寺居于福鼎西南,距县城60公里的硖门乡瑞云村,地处与霞浦县交界,太姥山系之凤山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旧时有寺产1440担田租,居福鼎六大寺之首,为闽东著名古刹。
宋代之后,几经重修或重建。宋宣和辛丑年僧密印修葺,清乾隆十四年(1749),曾行智重修。光绪年间,僧天成重建千秋堂。民国八年(1919),高僧智水建净业堂、华藏楼、平等阁、福田精舍。民国三十七年(1948),僧青芝整修。“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寺宇被当地大队、学校据占。1982年全部退还,县拨款修葺,列为首批开放寺院之一。1987年,释世行重建大雄宝殿、净业堂、六角亭、斋堂、鱼池、院埕、厨房。1991年释界利重建斋堂,并建山门、围墙、智水法师纪念堂、祖师塔。虽几经修建,但其格式未变。寺内院中长廊相接,长达50余米,斗拱、梁栋精雕细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造型生动,花窗图案精美,展现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该禅寺历史上名僧辈出。清代有行智、秀怀,民国有智水。他们德才兼优,领众梵修,曾大振禅风,成为佛教界名流。
寺前有数株参天古枫树,寺后有千年银杏、感触树。寺右一华里处,绿树丛中,有道由和尚之墓,石刻楹联、碑记尚可辨记。寺周山峦连绵,古木葱笼。有“平岗松涛”、“寿塔眠云”、“梅亭放鹤”、“层峦烟雨”等双“八景”,号称“凤山十六景”。
◀ 千年古刹·灵峰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9年秦屿潋城(故称冷城)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灵峰古刹之风貌 该寺座落于太姥山下潋溪西畔,距秦屿镇约二十华里。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据宋杨楫《重建灵峰寺记》云:“寺之建不知何所始,考杨氏族谱,盖唐代宗大历间,杨氏之祖始卜居潋溪。其寺记则咸通元年,杨氏舍田以为子孙植福之地也。”据此,寺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
古寺几经历劫,杨楫在《重建灵峰寺记》中曰:“俗传乾符间,寺遭回禄,堂庑悉为煨烬,独殿内三躯佛巍然独存。里人以为禅灵,僧智饶于是因旧基重建是殿。”这是此寺有史以来的变迁。后来,“年代浸久,渠栋倾挠,不庇风雨”。法海之弟子大全上人,“不忍视其殿之坏,慨然欲起而作新之”。“不三四年成此胜事。”经大全重修后,“栋宇佛像皆增于旧,金碧相辉,动人心目。”此后,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住持祖文重建。清光绪辛丑季,住持性见又重修此寺。
民国以来,永瑞、一郎、了之、孙仕贵、曾进录、释题树、品中、步仓、步窿、品在、马进弘等人先后入主。新中国成立后,释青全、世仗入主。“文化大革命”中,殿宇大部破坏。之后,释世孝入主,重建大雄宝殿、观间楼、僧寮、厨房等。继而释世龙,世佳、界胜先后入主,改造了山门,并修建四华里公路。全寺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200平方米。历年几经重建,修葺一新,初复古刹原貌。
此寺建筑的主体结构,系由大雄宝殿、玉帝堂、观音楼等组成,规模宏大,结构灵巧,风格古朴典雅。寺内尚存唐宋石刻六十余块,原为佛须弥座。刻有人物、狮子和花卉。刻工精绝,惟妙惟肖。殿前有南宋(1141)两座石香炉;距寺三华里有明代潋城(今冷城)抗御倭寇古堡,皆为本市珍贵文物。
寺环境优美,“岩洞邃深,峰峦罗列,如天造地设,奇变万状”,素有“潋溪独秀”之称。寺前是“纱帽山”,寺后是“小雪峰”。两株垂柳,从台湾引种,有五百余历史。附近石湖观(现为杨氏宗祠),是南宋时朱熹讲学之所,杨楫三兄弟,皆朱夫子之高足。
现有僧众34人,亦禅亦农。多年被省、地、县(市)评为“农禅并举”先进单位。
◀ 千年古刹·资国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4年的福鼎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莲峰资国古刹之风貌
该寺为福鼎原六大寺之一。现总体面积100多亩,常住僧众80多人。位于福鼎市东南郊,距城五公里的莲峰山上。山状似莲蓬,素有“莲花曙月”之胜景,为桐城八景之一。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寺为唐冠庄洋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宋代大全祖师重兴,相传有九井十三墩,为鼎盛时期。明代重建法堂,明代中期本邑玉塘夏姓一支系施白金100两助建大雄宝殿。清乾隆年间,重修祖师殿。光绪十六年(1890),兴建伽蓝殿。
资国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几经兴废,其沿袭与佛教的盛衰息息相关。尤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宇被严重毁坏。落实宗教政策后,圣训老法师返回该寺,率僧众整顿寺宇,重修大雄宝殿,兴建念佛堂、五观堂等。1987年,由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晹法师倡议支持,重建天王殿。1993年兴建玉佛殿法堂,几经修建,重展千年古刹之风貌。现存大雄宝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覆莲花式柱础,寺内有宋香炉二只,政和二年施食台、七年(1125)石斛各一个,唐、宋井各一口,元丰六年(1083)碑刻一块。还有“灵源洞”、“卧陀岩”、“谈经台”等石刻。
宋、明时代法堂基石、梁、柱古建筑至今犹存。千年铁树、明代桂树、清代柏树、槐树,枝叶尚茂。1991年,新加坡广化寺学航法师赠送一尊缅甸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1992年,泰国居士陈晋环恭奉一尊泰国皇家工艺精品释迦佛铜像。
该寺历代名僧辈出。清代福钦和尚徒孙博忠老人当山住持,受知县委充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禅风大振。光绪乙酉岁,各届人士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继博忠老人之后住持为宗任、昌住、融位等名僧。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福鼎县佛协会理事长圣训法师住持。1992年以来,圣训法师得力弟子释德清、贤志相继事主后,卓树禅风,振兴寺宇,兴建观音楼、法堂、僧寮、斋堂等。并修建三公里公路,由桐城乘车可直到山门。
1995年至1996年,先后举行法堂落成庆典和莲峰山传戒法会。
古刹禅风不逊,有赖于文化教育之重视,僧才之培养。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代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咏题“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园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清末著名高僧谛闲大师,前来福鼎募缘,住锡该寺设学讲经,是为资国寺办学之开端。民国十三年间,寺内开设塾堂,招收桐山等地蒙童,聘请浙江省泰顺县人、清末秀才庄子重。本邑翁江柳碧江、白琳秀才昌欣等社会名流授业。圣训法师致力于兴教育才。1992年,寺内开设闽东佛学苑。近年来,先后选送青年僧伽往外深造。1998年成立“佛国书画院”,其宗旨在“让僧人了解艺术,让艺术家了解佛教”。该院所创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并为海内外行家所收藏。
为有效解决佛学苑的办学经费,1995年,圣训老法师在九十寿诞之际献出自己全数储资净财,倡议成立“圣训佛学教育基金”,并弘扬佛陀慈悲救世精神,积极参与救济社会特困生和贫困乡村的校舍建设。同年,由嵩山少林寺派武术教练指导,成立少林武僧队,引导僧人强身健身,弘扬中华武术武德,在地市武术比赛中屡次获奖。少林寺亦委派知客僧赠“禅武归宗、大乘胜地”锦旗及武术器械。
1980年被省政府定为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寺,继后县人民政府依法登记并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获宁德地区“绿化先进单位”殊荣。1995年贤志法师接任监院后,为将该寺发展成为集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特聘国家甲级园林设计单位,对远景发展实行详细设计,形成以明清宫殿、唐宋丛林建筑为主,江南园林建筑为辅的园林式寺院的总体构思。总山门、放生池、伽蓝殿、教学楼、客堂、塔院等部分工程已竣工。尤其是1998年以来,在海外佛教团体的倡导并资助下,利用寺院边角山坡地建筑佛教文化艺术陵园“莲峰山福寿园”,以各式各样的碑塔为主和名人题字的形式,艺术景点的大型石雕经幢、廊亭、太湖石假山、汉白玉莲花喷池等配套设施,发挥其饱含传统文化,深具佛教文化内蕴的独特艺术景观。作为对广大信徒的回报,辟出小部分供海内外佛教徒教放骨灰,将广大信士用于丧葬的经济费用集中捐献于寺院建设和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资国寺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处理寺院建设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发展,建筑风格与风景相协调,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 千年古刹·三福寺▶ 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0年的福鼎白琳 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三福寺宋代双塔之风貌 福鼎三福寺双塔位于白琳镇下炉村柘里自然村三福寺正门前方10米处。始建于南宋,现存双塔为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造。1986年福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原样对塔身进行了维修。
两塔形式与大小相同,塔身高7.8米,实地、六角,为楼阁式七层砖塔。基座以石块砌成,底宽1.6米;塔峰为仿木结构,每个转角处设仿木立柱,上架斗拱,每层屋顶均以小砖层层叠涩成密檐式,逐层收小。屋面俯视为凹弧形,转角隆脊向外作飞檐式,以筒瓦和板瓦铺盖;顶刹作葫芦形,每层正中均设火焰形壁龛,龛下用表面雕刻水波状图案的长砖环绕。其用砖共有36种不同规格,均为青灰砖。大砖用于砌造塔身,小砖用于层顶叠涩出檐和仿斗拱、檐条等。除壁龛下用砖雕刻图案外,其余均素面。整体造型以细致精巧见长。
双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每层屋面均以小砖叠涩成密檐式,结构精巧。小砖质料和仿木结构与密檐式结合的手法是其特点,为省内少见。对于研究我省早期建筑科学和艺术属难得的实例。造型别致,保存完好,在现存的南宋时期同类历史建筑中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1.中国传统佛塔多作八角形或圆形,六角形实地砖塔较为少见,在省内更为罕见。
2.双塔以青灰砖砌造、仿木结构,每层屋顶均以小砖叠涩成密檐式。仿木结构的楼阁式与密檐式结合的手法是其特色,是研究我省早期建筑科学的难得实例。
3.双塔虽然并高大,但其整体造型以细致精巧见长,塔身细长美观的线条、逼真的仿木构件、精巧的建筑方法,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双塔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的北面,邻近有省内著名的为数不多的私家大宅——翠郊古民居,因此可一并归入太姥山旅游区的范围之内,其有潜在的旅游价值。
1986年对塔身进行维修,在三福寺周边清理出土了宋代石槽、青白瓷小碗、筒瓦等遗物,在顶刹出土有南宋银立像一尊,南宋银小圆盒一个,青白瓷盒一件和大量的宋代铜钱,现介绍如下:
石槽:长方形,花岗岩凿成。一侧阴刻楷书,竖写七长,“时元祐丁卯岁正月日勾当僧德超行者德全监院可大匠人林蒲郑满菥太”,长2.35米、宽0.56米,高0.48米,壁厚0.13米。
瓷盒:扁圆形,子母口,弧形顶,卧足,灰白胎,器表施青釉,器内、足底露胎,盖面模印莲瓣纹,盖内墨书“经匣”二字,足内墨书“玟征舍”三字。口径10.2,高5.8厘米。
銮金银佛像:造型呈扁平长方形,立于长方形底座上。正面刻有立佛,身披袈裟,衣袖下垂,头戴三角形礼帽,双手合掌。顶上刻有“龙宫”二字,背面磨平,阴刻楷书,竖写三行,“信女陈十五娘舍金佛像一躯镇于宝塔上舍身同圆佛果”。高4.8厘米,宽2.3厘米。
银圆盒:圆形,子母口,盖面微弧,底面上凹,素面,出土时内盛宝珠,底面中央阴刻两行楷书“四息三有,同超法界”,边缘一圆顺时针阴刻楷书“信女黄四娘舍宝珠二匣镇于宝塔共愿报”。口径2.3厘米,高0.8厘米。
据《福鼎县志》记载,三福寺建于宋代,现虽经过维修,但仍保存宋代风格,它是我省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建筑史、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5年,福鼎三福寺双塔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了这么多 有没有这样的疑问 福鼎有这么多千年古刹 然而 百年企业呢
讲真 我大福鼎已经在光速发展了 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于这座我们共同热爱的城市来说 “建赖马”绝不是贬义词 它是一种气质 围观生活 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群人 连萌组织
- End - 出品:建赖马 来源:福鼎周刊 编辑:小仙女 图文内容综合自网络 建赖马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