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鼎,拿什么振兴提线木偶昨日辉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14: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640?wx_fmt=jpeg.jpg
HOT!HOT!HOT!HOT!HOT!! 0?wx_fmt=gif.jpg [size=34.0001px]提线木偶 【非遗小档】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2008年8月,福鼎提线木偶戏列入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福鼎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福鼎提线木偶戏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木偶戏表演空间不断萎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每逢春节或重要节日也会请木偶戏演出,但台下的观众多是一些老年人,从业者认为,提线木偶戏的辉煌时代已经远逝。


✎
如果时光倒回30多年前
木偶戏的景象大不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一些艺术形式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篷勃发展。这时,木偶戏也开始重新登上文化舞台。

“仁贵班”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剧团代表。这个木偶剧团由我市已故著名木偶艺人姚仁贵创立,故称其为“仁贵班”。姚仁贵因演技过人,又对木偶戏有所创新,所以他本人及木偶剧团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他过硬的演技和幽默诙谐的念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闽浙边界一带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

我们来看姚仁贵之子、“仁贵班”传人姚义炳,他印象中的木偶戏繁荣景象是怎样?

“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外面跑,上高山、登海岛,进城市、下农村,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每年演出多达300多场。戏班到哪里,哪里就万人空巷。”

姚义炳的描述并非没有根据。

1978年的一天,“仁贵班”在位于白琳镇的福鼎三中操场举行公演。得知这个消息后,来自白琳及其附近的点头、磻溪等乡镇群众纷纷赶来看戏。当时,来观看演出的群众大约有10000多人,整个操场人山人海。同时,从白琳寨到甲陈岭不断还有人赶来。姚义炳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在浙江省苍南县的马站、沿浦等地演出,经常出现“抢戏箱”的现象。因为戏班跟戏箱走,戏箱到哪里,戏班也就会到哪里演出,有些地方因邀请不到“仁贵班”,于是就想出抢戏箱的办法。

从“仁贵班”的繁盛可窥见当时整个福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繁荣情况。除“仁贵班”,过去在福鼎还有“新华”、“新莲庆”等提线木偶剧团活跃在福鼎城乡各地,常演不衰。

0?wx_fmt=jpeg.jpg

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与民间的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木偶戏的演出也往往与庙会、庆典“除邪保平安”有关。福鼎除了传统节俗外,还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仰。民间往往在本土境内供奉神明,逢上节日祭祀,全村全境都要做“福”,并请木偶戏班来做戏,俗称“社戏”,以敬请神明观赏。由于民间的社戏习俗,为传统的木偶戏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与过去生活普遍贫瘠、消遣娱乐项目不多等原因有关。由于木偶戏道具轻便简单,少的四五名艺人也可组成一个戏班子,便于流动演出。特别在旧社会农村,人们生活贫困,大戏班不会到来,而提线木偶戏班仅需几人,挑一副担子,就能翻山越岭到来,且演出内容及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深得群众喜爱。

另外,木偶戏能根植于福鼎民间,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还与启用“麻鼓长”分析剧情,运用融合了本地乡民熟悉的谚语、俚语的土语(福鼎话和闽南话)道白有关,群众不但能听懂剧情,还倍感兴趣。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配合中心任务,“麻鼓长”更是大显身手,把党的方针政策编成快板、路歌、桐诗(福鼎方言诗)等,进行宣传。

0?wx_fmt=png.jpg

福鼎提线木偶戏俗称“七条线”,艺人操纵线长1.6米至3米长的木偶,在戏台上进行表演剧情。木偶身段高70—90厘米,提线长160—300厘米,艺人站在幕后提线演出。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布鞋,还有大小道具100多件,根据不同剧本扮演生、旦、净、末、丑,演绎历代帝王将相及才子佳人和平民的故事。木偶身上的提线,可表演各种细腻的动作,木偶一般有七条提线,甚至可达三十多条,木偶手指能活动自如,还能转动眼珠和开合嘴巴、表演特技,如变脸、地面拾银、抽烟、翻跟斗,众人武打场面剧组1人可同时1只手(右)提线操作1个木偶,另1只手(左)可提线操作4个木偶,其中提线操作1个木偶可做翻跟斗表演等。

演出多为历史剧及神话剧,有固定剧本,但没有一定唱词,演出形式为路头戏,一个剧本往往演出十数天甚至个把月,演出时注重特技表现。福鼎提线木偶有个祖师爷,人称田都元帅,俗称“麻鼓长”即“戏鼓之长”。木偶艺人对“麻鼓长”十分尊重。“麻鼓长”为丑角,“麻鼓长”站在哪边,哪边就是好人,另一边就是坏人。

提线木偶戏并非福鼎独有,比如“泉州木偶”名扬四海。但福鼎提线木偶戏有其特色:唱用“京调”,说白用“土话”,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福鼎提线木偶戏以木偶道具制作精美、表演技法娴熟、艺术风格独特、融合多种传统戏曲手段而享有盛誉。

0?wx_fmt=png.jpg

福鼎提线木偶戏大约从宋代时期传入。历史上有福建西南移民也曾多次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带来了大量的境外文化信息。南宋时期,杭州艺人纷纷迁徙浙南、闽东山区,带入不少民间艺术和生活习俗,这种传统艺术也被传入境内。

福鼎提线木偶戏主要分布在白琳、贯岭等乡镇。木偶戏最早是以师徒的传帮带形式存留于民间,宋以降至明代,因历史年代久远难于考证。清代以来,福鼎与浙南文化交流频繁,木偶戏艺人林守钤带领木偶戏班在管阳一带演出,当地天竹村徐氏一家从其艺。发端之后,徐氏为于生计,来到白琳、店下等乡镇发展木偶戏。当代有影响的木偶戏表演艺人黄泰生、姚仁贵等人师承林、徐一派,发展了提线木偶的表演特技,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说唱剧情,在闽浙边界一带乃至国内外受享较高的声誉。

同时,木偶戏艺人岩袍等人也在福鼎各个乡村表演木偶戏,传艺于贯岭王氏一家,并形成独立的戏团。贯岭排头村李轶卿承祖上技艺,也以家族代际传承方式传承木偶戏。福鼎最多达到20几个木偶戏班,如“新民”、“新华”、“新莲庆”等木偶戏团。有的则以传承人的名字作为戏团名称,如“李轶卿木偶团”。这样,福鼎提线木偶戏逐渐演变成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传承人大多是自己的家庭成员,直系和旁系亲属形成单独的木偶戏班,继承祖上技艺。

随着时代发展,木偶戏团表演空间萎缩后,戏班人员有的解散,有的重新组合,传承出现纷杂。现在福鼎木偶戏传承谱系较为清晰的是林(徐)氏、李氏、王氏三姓形成的家庭传承典型。

0?wx_fmt=jpeg.jpg

振兴提线木偶昨日辉煌



讲真
我大福鼎已经在光速发展了
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于这座我们共同热爱的城市来说
“建赖马”绝不是贬义词
它是一种气质
围观生活
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群人
连萌组织



- End -
出品:建赖马
来源:冯文喜、曾云端  编辑:小仙女
图文内容综合自网络
建赖马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640?wx_fmt=jpeg.jpg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20-5-27 21:12:5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们村里每几年就会众筹木偶戏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