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历史的痕迹往往在两个地方得以留存 一处是遗址,另一处则是文献 巡检司遗存———潋城城门
《明史》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二月置福宁卫、大金千户所,同期置巡检司,其中涉及蒋洋司署、桐山司署、小澜司署,是明代在福鼎境内就设置的三大古巡检司。
五代时期,长溪县巡检许光大为打击海盗,在砚江村(今下砚村)设置“沿海都巡检”,许光大任都巡检使,负责海防和海上治安。
巡检沿海江巡防,遭遇一伙海盗,不畏强敌,率水兵奋勇应战。许光大告诉乡民说,胜则江水是清的,败则江水红。砚江一战,他战败了,血染江面。乡亲感其大义,就地奉祀,称为“许大夫庙”,神名“光大”。
砚江沿海都巡检,始于五代时期,可能是长溪境内最早设置的巡检司署。
也有不少在山区的原巡检司,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因时代需要,有过迁徙的历史记录。元以来,尤其至清代,记载较为翔实。
潋城古巡检司,其司署旧址在潋城东门内的横街上,原司署建筑前面为大门,右边为仓廒,左边为弓兵的宿房,当中为大堂,大堂后面设为大厅和大廨,其左右仍为书房。它的建筑外观已不复存在,原址被其它建筑所取代之。
潋城巡检司始设于乾隆八年(1743),当时是把杨家溪巡检司撤去后,改设在潋城,置立潋城巡检署,设巡检一名,捕司兵二名,负责就近巡防、堵缉任务。
杨家溪司巡检,在康熙朝时,则有一方《重修蓝溪东门桥道立碑记》载,福宁州杨家溪司主老爷罗彬,奉捐重修潋城东门桥,所署时间是康熙四十年(1701)七月。福鼎县巡检司原为杨家溪司,乾隆八年(1743)改为潋城司。
古巡检司大都设在当地津要、关隘之处,以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徙杨家溪巡检驻于潋城,可能考虑刚刚建县的福鼎东南海疆,需要加强军事力量有关。
秦屿设置巡检的历史也颇为久远。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巡检张绘主持重修了秦屿城,防御设施越加完备。乾隆三十一年(1766),移灌口巡检司驻秦屿,并在城中集贤社建司署,建筑包括大门、中堂、弓兵宿房、书房、廨宇,附属建有枳栖亭、清慎轩等。
秦屿司巡检有二十一人,名字载于清嘉庆朝《福鼎县志》。
陈镇蕃,字子雄,长乐人,廩生。他给秦屿王温园先生的一组祝寿诗中附带说明,他于民国元年(1912)三月始任秦屿巡检。
当时,秦屿的风俗习惯是每年元春之时,乡人开始操办寿宴。陈巡检是在三月到任,王温园先生作花甲寿诞已过。尽管这样,体面的王姓家族和秦屿的一班文士,仍请陈巡检作诗以贺。
贺寿诗共四首,附注言,表明陈巡检的心愿:他期待于来年,王温园先生发白颜酡之时,能再尽情欢饮祝泰。
蒋阳巡检司于洪武二年(1369),徙驻大筼筜,随后又移到秦屿堡,至康熙元年(1662),又迁于杨家溪,乾隆八年(1743)后,才改为潋城司。
管阳沈青巡检司城尚留下古城墙,现仍可供后来者凭吊。我们来踏访城墙时,所见城门墙已被拆除,旧时庞大的墙体也只留下残存百余米片断,或让杂草掩盖,或倒在斜坡之中。
沈青与浙江泰顺交界,被称为福鼎极北,自古就是进出闽浙的重要通道。沈青,原地名称为芦门,其城堡修筑和巡检机构设置,有着必然的联系。
有文献记载,明正统年间,官军屯兵于此。明朝正德元年(1511),城郊乡山后人郑文灏奉命建筑芦门城。建城之后,由水澳司徙驻芦门,称为芦门巡检司。
以上所涉几个地方如大筼筜、秦屿、杨家溪、潋城,均为东南沿海要地。史载,江夏侯周德兴入驻福建,在要害之地,增设巡检司。平时巡逻缉拿不法之徒,遇有倭警,则会同官军作战。可见,福宁的巡检司在明清时期,是海防的重要力量。
相关巡检司的文献,也值得品读。以沈青陈姓的宗谱为例,就有文笔优美的文章,出现在我们探寻的目光中。颖川郡陈姓世居于沈青城内,修于同治十年(1871)的陈氏家谱中有明确的记载,康熙年间,迁居始祖陈日长同母亲迁徙沈青城内,即明代的芦门巡检司城。另外在《重修芦门陈氏族谱序》的文末点出所作时间是“辛亥一阳月”,即在民国二年(1912)十月间,作者董培元,字性滋,泰顺人。
此序文认为,沈青处于福鼎边陲,为山陬名胜,在明洪武年间,曾设置有巡检司衙署,今犹存石头城。作者在弱冠之年,因多次走亲戚而来到芦门。文中对芦门自然山色多有描述,精妙之笔:“窃爱山环峙而圆秀,水曲抱而潆洄。松筠满野,苍翠盘旋。”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这篇序言提到芦门城巡检所设置的年代,暗合多本地方志书的相关记述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曾异,明代晋江人,生平不详,明庚辰年(年份待考),游历长溪。时桐山芦门巡检陈公离任,曾异参与饯行,并作《桐山芦门司陈公辖图留别序》。
陈巡检,尊称陈公,实名不详,在桐山芦门巡检司任期三年,在位期间,颇有政绩。境内匪寇骚扰不断,但陈巡检凭其强烈的责任感,身体力行,缉捕匪徒,颁布条规,加强管理,确保一方无重大利害冲突,深得地方父老的赞誉。
曾异对陈巡检为人也颇为赞赏,饯别之余,作辖区图一张,以示留念。
除了具有人情味之外,此序还对长溪自然山色、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间传闻,都有所描述,尤其是对社会政治背景作了详尽的叙述。
从文中的措词“岩峦奇峭”“鸟道阻绝”“溪流喧豗”等可见,作者从州城长溪到达桐山,山高地遥,路途险阻。
他越五蒲,过白琳、顾洋、王孙隘,抵桐山,一路过来行程百余里。
序文还记载,在嘉靖年间,长溪设四个巡检司,芦门是其中之一。后又从管阳沈青、天竺迁移到桐山,即桐山芦门巡检司。
作者认为,这些巡检都独当要害,非锁钥保障之才,则无法担当重任。如今,我们无法看到陈巡检这张芦门辖区图了,但巡检英名壮猷,留在字里行间。
关于柘洋巡检司,有一份文献可供阅读,即《送柘洋司聂巡宰考绩序》,作者游朴(1526—?)。序文为聂巡宰三年期满考核而作。在序文之首,游朴也是先写到了恶劣地理环境,突出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军事战略上的必要性。聂巡宰内操勤务,外示淡泊,礼贤下士,咏歌赋觞,三年之内,全境晏然。
关于巡检的文献资料,能留存下来的太少了,他们的功绩和英名只存于志书一隅。 来源:福鼎周刊/冯文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