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平浪侯 O 海丝 O 晏公 海上的保护神
平浪侯晏公一直被沿海渔民视为海上的保护神来祭拜和传播,闽浙沿海多地民间建有晏公庙,或晏公宫。彩澳居山面海,原先有一条宽阔的港道直抵凤山寨下。风送海涛,浪接海潮,世居此间的人们,一直沿习着生生不息的海丝印记———平浪侯信俗。 彩澳平浪侯宫中陈列的福船船模
新建筑在原宫址的基础上于2009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包括一个四柱三间歇山式石构门楼、庭院、大殿、戏台等,主体建筑仍保留旧宫宇二进合院式砖木结构。其中正殿面阔七间近二十米,进深五柱七米余,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木料粗大,略加雕刻,因时间较久,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正殿木龛供奉平浪侯晏公,浓眉虬髯,面如黑漆,十分威严。上悬“显应平浪侯”“护国佑民”等匾额,都被常年的香火熏成黄黑色。沿海一带民众香客信奉平浪侯信俗,于每年农历六月廿四、七月初三上香,甚至延请正一道场三至五日,并设太平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做醮祈愿仪式还包括一种叫作“做贡”的习俗,由竹片编织成箩筐,装满众信士捐赠的“元宝”,糊上红、黄色纸,贴上“龙凤风火车”“快马信使”图案。做醮完毕,用竹杠抬到海边焚化,叫作“送贡”,或“谢天恩”。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信俗人群迁居、生活发展情况,并探寻信俗形成和传习的成因———
彩澳池姓是最早迁入本地的一支氏族,历史人文始于池姓,据《西平池氏宗谱》载,唐乾符年间,池氏先人池可祖深谙兵法,入闽平黄巢之乱,有战功受封都统使,梁开平三年(909)追随闽王留在境内。其派下池兴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徙居长溪赤岸桥,次子池养龙于宋嘉祐八年(1063)徙居彩澳,是迁居第一始祖。其谱牒载,池养龙擅于看地理,是年游桐山至前岐,看到此间山形如彩凤朝阳,枕山临海,相其阴阳,以定居地名彩澳。其子池得源,治家重教,“虽濒海之地,而文教振兴”。第三世池清泉,也注重教化,他“闻朱子作庸中序,遂渡海而至录其文归”。至明末清初,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间“展界”前后,有林、杨、王、郑氏等姓氏迁入彩澳。
彩澳地处内海沿岸,与早前的前岐港相连。明清时期,闽浙边界的矾山、前岐两地出产明矾即从前岐港走水路海运到沙埕港。这时期,沿岸民众从事讨小海、船运人员增多,促进沿岸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民间信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民间信仰平浪侯,多是祈望其能显灵于江河港道,保护海运畅通、风平浪静、水患平息。
平浪侯信俗群体多为船工、水手、渔民、普通民众,在福建、浙江等地拥有广泛的信众。闽浙边界的马站蒲城有做“拔五更”迎神赛会,其中民众就信仰平浪侯晏公,民俗有迎神、保太平等活动,旨在保护渔民水上作业平安丰收。民国《平阳县志》载有平阳一带建有平浪侯庙,介绍晏公是元代江西清江镇人。相传,明洪武初,晏公被神化,因显灵救朱元璋受封平浪侯。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五杂俎》中也载江河之神的晏公,受朝廷敕封。蒲城平浪侯信俗在正月初四、五、六日,伴有下殿巡境,道士做道场,场面十分热闹。
彩澳晏公宫中至今留下多处相关信俗的文物遗存———
墙壁悬挂木制板《灵应籖诗》,看上去已经很陈旧了,所署时间是嘉庆十三年(1808),从落款“平邑庠弟子苏继儒鉴题”中也可以看出,彩澳与平阳民间信俗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第一列中有载“敕封护国、掌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平风静浪侯、晏公都督大元帅,加封勇南胜王”,这与《平阳县志》《五杂俎》所记述有关信俗情况基本符合。
木板共题四十籖,有的籖诗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其中第三十籖:“一家大小皆和同,好似轻船乘便风。凡事祈求都遂愿,名花映日弄新红。”这个籖诗倡导家和万事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同的理念。第三十七籖:“吾本无私阴善人,主持舟楫海江滨。河清海晏皆如意,巨浪洪波有救神。”句中包含祈愿意义,具有鲜明的海丝信俗文化印记。
宫中侧房留下四个碑刻,其中一方为《晏公宫石碑》,铭文是缘金明细,另一方为《条目》碑刻,铭文:“故建庙造宫,俾群黎之有赖,而雕墙峻宇竟独力之难恃,爰是鸠集乡老重兴盛事,不特壮尊神之观,亦且为一乡生色也。兹既庙宇告竣,佥议立碑,将费资条目,并捐资姓名开列于后。”此方碑记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通过募集,缘金“共捐二千六百六十两三钱正”,说明民俗活动,历来是民间自行捐资开展的一种行为。
平浪侯宫中保留一艘长约达三米、阔六十公分木制福模,称之为“神船”。据守宫人介绍,是当年重修宫宇时添置。对于今后晏公宫的发展,头人说前岐周边沿海渔村仍保留有制造渔船技艺,将在宫前修建水池,即在原来的彩澳码头“龙舟巷”这个地方,制作船模(福船)进行展示,具有象征意义,让人找到当年彩澳滨海的痕迹———这是海丝信俗文化进一步规划发展的实质性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