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福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地100余处,矿种达30余种,蕴藏有银、铅、锌、铜、镉等13种有色金属。全市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主要为叠石银硐的银多金属矿,位于福鼎城区西北约18公里的叠石乡银硐自然村。矿产产于中石炭统的硅质灰岩中,属矽卡岩热液交代型,矿体呈层式,透镜状。1974-1980年调查,探明金属矿储量铅、锌33万吨,银216.73吨,铜5035吨镉19.96吨;铅、锌、银为中型规模,镉矿属大型规模,现均未开发利用。
敲黑板 据史书记载,叠石银硐至迟从北宋开始就已开采、冶炼银、铅、铜等有色金属。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玉林场,熙宁间发。六年,收银五百七十八两、铅四千九百五十斤。七年,收银一千三百六十七两、铜一十万八百四十八斤。置监官。绍兴三年三月停。”(《三山志》卷第十四·版籍类五·炉户)玉林就是古银硐的旧地名,因为开发银矿,如今的所在就叫银硐村。清光绪泰顺《分疆录·古迹》有更详尽的描述:“古银坑洞,在牙阳水口外火热溪(承天氡泉泉眼所在溪,今称会甲溪)旁。石壁洞凡十余,有平入者,有上升者,有下降旁通者,深不可测。道光初,里人于洞中得古刀二,想系前人避乱所遗。欧朝扬《古刀吟》:‘牙阳山下多奇石,石洞长留古矿迹……’”。原著按:“此坑在明时四坑之外,未悉开于何时。矿洞以此为最古,洞外大石磨尚存;下流半里许深潭中,有银胚大如斗,每秋冬,霁日掩映,色如黄金,精光夺目。” 据2003年版《福鼎县志·大事记》载:“(宋)熙宁五年(1072年),在桐山、蒋阳、照澜设巡检司,归长溪县节制。同年,在玉林(今银硐)银场开采银矿,设监官;六年,产银578市两、铅9180市斤;七年,产银1367市两。”该《志》“叠石乡”条下还记载:“早在北宋年间,便有人在此开采银矿,称玉林银场。北宋熙宁五至七年(1072-1074年),在银场设监官。现有矿场遗址多处,最深的矿洞达300米。”
此银硐其实到了明代仍继续开采,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二十四《食货》载:“玉林场,初输银并铅,后输铜。”至清代后才渐渐荒废。
叠石银硐,在今叠石乡竹阳村境内。从竹阳村址到银硐自然村要下行6公里盘山便道,银硐位于会甲溪(即《分疆录》所谓火热溪)边,可顺着溪流远眺承天氡泉泉眼上坡的宾馆,直线距离只有2、3千米左右。据居住在银硐半山腰的老人介绍,左侧山岗的银洞叫“十一间”,又一座山那边(属茭阳村)的银洞叫“十二间”。实地察看“十一间”银洞,洞旁满山都是古人炼矿留下的残渣和开采矿洞留下的石渣,洞外廓较高有3米左右,洞口大半已被土石堆埋,仅容一人通过。一进洞却是别有洞天,一个很大的矿洞,高4、5米,脚下的积土至少1米以上,矿洞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洞壁上有一些红漆标注的阿拉伯数字以及几处整齐的凿痕,当地干部介绍应是历次省地质队勘测坐标参数之类的数据和矿物标本取样留下的痕迹。旁侧有洞通往深处,有的地方被开挖成两三人高,有的地方却还得弯腰通行;有些地方宽敞,有些地方只可容一人侧身而行;有些地方大洞套小洞,有些还有支洞通旁洞。洞中几处地方可发现洞壁上倒圆锥形窟窿,猜想应是古代银矿石胚被开采掉落后所遗。废弃的银洞如今成为蝙蝠的天地。
传说这个银洞,与同一个山坡下侧几十米外的另一个银洞口相通,或许这个洞就是“十一间”中的第一“间”。
“十二间”在望海,叫做“望海银坑”。清光绪《福鼎县乡土志·十八都分编》载:“望海山……旁有石室,井灶天然,地下石磷,磷类银色,俗称银矿。”2003年版《福鼎县志·大事记》载:“正统十年(1445年),开采黄海、黄社(今称望海,在叠石乡茭阳村)二银坑,正统十四年废。” 泰顺《分疆录》中,也有“明初开矿,各省民多苦之……其时银矿之在闽界者,曰马尾,曰马头,曰黄社”的记载。可见,望海银坑在明初时开采无疑。
望海亦称王海,与竹阳村银硐只有一山之隔,就在银硐下游一座山冈的另一侧,银硐村的人称呼望海银坑所在地位置为“银洞僻”,称其银坑为“十二间”。
看来叠石周围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据泰顺《分疆录》等史书记载和相关人士的实地调查结果,叠石附近的闽浙交界地界有多处银冶遗迹,如今天属于浙江省苍南县的桥墩天井发现坳下银坑、天井阳(垟)银洞坑等多处,且规模可观,还有隶属浙江省泰顺县的龟伏(今属龟湖乡)、焦溪银坑与石湖阳银洞坑等,均距福鼎叠石乡一步之遥。
由于明代的暴政与“银课”,还曾引发这一带的矿工起义。有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青田叶丁香起义,正统十二年(1447年)的福建邓茂七、处州叶宗留起义等。闽浙边界地区的矿工及农民起义,促使明朝廷分疆设县,于是始有景泰三年(1452年)浙江泰顺、景宁,福建永安,景泰六年(1455年)福建寿宁县的设置。
作者:白荣敏 书法:赖辉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