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福鼎 & 史话
2012年5月的一天,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徐光台教授要去太姥山作田野考察,车从福鼎市区出发,徐教授在车上说,自己父母都是安徽桐城人,福鼎市区也叫桐城,就油然而生亲切感;在高速路口,徐教授夫人陈绮华女士指着近处山坡上的几株雪白的花树对我说,那就是桐花,在台湾又被叫做“五月雪”,因为它4月开花,5月开始纷纷掉落,落英缤纷恰似五月飘雪,故名。台湾的苗栗在这时会举办隆重的“桐花祭”。
这不能不使我再度审视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我想它旧时肯定也是“五月飘雪”,否则如何担当“桐城”这样的名字!
查阅史料,果不其然,修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福鼎县志》说:“桐山,平坡宽旷,旧多产桐,故名。” 乾隆四十年(1775年),福鼎县令王应鲸在《重修福鼎城东石坝记》中说道:“其城外四面皆桐山,产桐茂然。”
《福鼎县志》转引《三山志》说桐有四种:“青桐,皮叶俱青而无子;白桐,皮白叶青而有子;油桐,有花与子;岗桐,似白桐,无子,可以为琴瑟。”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法,桐分三类:泡桐、油桐、梧桐。那么,桐城之桐,该为哪种?狄民先生已在《桐城说桐》一文中为我们做过有说服力的考证,他认为,泡桐即白桐;梧桐,即青桐。泡桐多分布于黄河流域,恐以我乡无关。梧桐虽雅,但实用性却不强,其子固然亦可榨油,却只能供制皂及润滑油用,也不是乡民们所乐于栽种的。唯有油桐,俗称桐油树,其油可做天然油漆,为造船业之必需,福鼎自古渔业海运十分发达,桐油需求量大,且桐油还可外销,如泉州、福州,经济效益可观。
诚然,旧时福鼎多有关桐的民谚,如“栽桑植桐,子孙不穷”,“千棕万桐,一世人不穷”,“家有竹和桐,日子蛮好康”,等等,说的就是种植桐树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有一句说:“柏子树不用壅(人工肥),桐子树不用种。”谚语的本意说油桐繁殖力强,而直呼油桐为“桐子(籽)树”,也就透露出了栽种油桐其关键就在于桐籽能够榨油。
油桐是一种古老的树木,福建上古时代的人们就会利用桐油加固纺织品。考古工作者在福清东张遗址发现7粒植物籽伴随一段纤维绳共存。经鉴定,植物籽系桐树籽。由于桐树籽含有丰富油脂,可制成桐油,蘸和在植物纤维或纺织品上,使之具有防水耐磨经用的性能。《福建通史》由此认为,福建沿海是渔业发达地区,水上作业频繁,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渔网,利用丰富的桐树资源,率先把桐油用到纺织业上是完全可能的。
上官鉴先生撰文回顾了20世纪福鼎栽种油桐的历史(《福鼎油桐生产的兴衰》,载《福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文章说,油桐是福鼎三大木本油料之一,在福鼎经营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政府提倡种植,生产桐油用于输出换取外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福鼎后胆创办一所林业合作社,种油桐10万余株;第二年为了发动群众广种油桐,在桐山南校场和铁塘底公山办起苗圃大量培育桐苗提供农民栽植,每株桐苗定价1角。再一年,全县建起油桐合作社14个,专门经营油桐生产。到了民国三十二年(1943),因太平洋战争影响,输出困难,桐油滞销,生产渐趋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发展油桐生产非常重视,采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垦殖,到1957年,油桐籽产量达到700担。1976年后的7年间,福鼎油桐又有大的发展,先后有12个公社85个大队种植油桐58760亩,其中有13个大队创办了油桐专业场。1983年以后由于桐油价格不高,加上一些手工业厂家大量收购油桐树材,引发农村大砍油桐树。后随着沿海造船技术的改进,桐油需求量大大减少,油桐也就没有人规模种植了。
时至今日,福鼎的油桐已所剩不多,但是只要你有心,在5月的乡间山野,还能偶尔看到几株雪白的花树,粲然向你招手致意,好像遇到久违的故人,陡增了许多烂漫的诗意。我们知道,一般的花是在美丽过后逐渐枯黄凋萎而最后掉落,而据说油桐花却是在最成熟美丽的那一天立即掉落,一朵接一朵,前仆后续。想像旧时桐城,每到初夏,漫山遍野的桐树都开满了白色的花朵,一阵风过,漫天飘起细碎的花瓣,飘成雪白的花雨,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5月飞雪图啊!对了,还有那满城的花香!
这种极为美艳而充满诗意的的图景,几时能够再现呢?
作者:白荣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