嵛山稽古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7 19: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0?.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嵛山初溯

嵛山,《八闽通志》作俞山,亦名盂山,又名窑山、鹞山。清人李廷钰氏在《海疆要略》一书中曾介绍曰:
“窑山垵,即大嵛山,内好抛船,打水六七托,泥地不防,上有妈祖宫。”①
“嵛”、“俞”、“盂”均为方言谐音。又因昔时嵛山古木参天,岛上渔民兼营烧炭副业,天湖山下多发现古炭窑,故别称窑山。至于嵛山岛又名福瑶列岛,有释作“美玉福地”者,乃顾名思义。其实“福”乃福宁简称,“瑶”即“窑”,系闽南方言之谐音(岛上居民多迁自闽南),总之,“福瑶”即福宁州属窑山岛也。
关于嵛山的概况,三十年代初期有臧励和氏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一书中作了如下介绍:
“嵛山在福建省霞浦县东海中,亦名大嵛山。周六十余里,与小嵛山隔水相望。有三十六澳,半属霞浦,半属福鼎。明初居民颇繁盛。后周德兴以其地孤悬海中,徙其民而荒之。自后遂为禁山。清时人民屡请开垦不许。成为海盗出没之地。蔡牵曾以此为根据地。山有淡水湖二:一名大天湖……,一名小天湖,水颇深。”②
其实,关于嵛山岛历史记载,已知有近千年之久。早在北宋初期,有名邱一引者(其先祖邱霖公,原籍汀州府永定县,宋淳化五年(994)甲午科武进士,任永春连营参将,后弃官迁泉州府永春县西门),于至道三年(997)迁居嵛山,此为邱氏五世祖。至第九世邱择岐公,因避沿海战乱,遂于祥兴戊寅年(1278)复迁回内地,定居福宁州八都塘后岐里。迨至第十三世日旺公于嘉靖年间再迁八都邱厝里(今属硖门乡瑞云村)。据《邱氏族谱》载:“五世祖一引公始居嵛山,妣林氏,生子大行,仁宗朝景估丙子科(1236)举人,任福州长乐县儒学正堂,妣谢氏,生兆文公,墓葬嵛山东角上弯,坐卯向酉。”考邱氏家族始迁居嵛山为北宋太宗朝,后复迁回内地为南宋王朝覆灭之前一年,恰值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扶帝昺转战浙闽粤沿海,艰苦卓绝地进行抗元斗争,终至失败之时。由此约略可证:嵛山海岛的盛衰和居民之聚散是与宋代共存亡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嵛山设防前后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不久,东南沿海迭遭倭寇骚扰,福建省首当其冲,人民深受其害,朝廷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洪武二十一年(1388),命信国公汤和行视闽粤,筑城增兵,置福建沿海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五卫。③
翌年,江夏侯周德兴视察福宁卫,因虑嵛山孤悬海中,易生弊端,乃徙其民于福宁州七、八都等内地,但该岛仍为军事要塞,归北路福宁卫烽火寨管辖。
嘉靖年间,倭患猖獗,在爱国将领俞大猷和戚继光率领下,福建沿海军民戮力同心地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时,嵛山海面捷报频传,例如: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间,参将黎鹏举自嵛山冲倭舟为两截,沉其一,追至三沙火焰山以火器攻击,大破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复倭舟十六艘流突台山仍趋烽火门,署把总朱玑督千户陈聪等舟师追至七星洋攻覆大舰一,小舰七,生擒二十有三,斩首一十三级,沉溺五百余徒。④
关于明福宁州海防形势和战略部署,明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二《军政》篇概述道:
“至于海洋则官溪、镇下门、闾峡、大金为内地之咽喉,台山、嵛山、七星、霜山为外洋之门户……倭奴之来也,不乘南风则乘北风,然南风则入吴越为最便,北风则入闽为最便。旧制设烽火于五六都三沙海面。正统九年,海面风波不便泊舟,乃移砦于一都松山……设中军游把总一名领兵哨守,往来应援各处要害,故不谓之砦而谓之游。万历二十年(1592)改守备为参将,节制水陆,改中军为嵛山游。二十八年(1600)增设台山一游,春秋二汛。参将镇嵛山,分遣陆兵守各要害,水兵则烽火砦……”
同书九十一《福建一》更清楚地阐述了嵛山设游的时代背景及经过、作用:⑤
“万历二十四年(1596)夷酋关白侵朝鲜,羽书杂沓,海上戒严。巡抚督御史金学曾分守张鼎畏,都司邓钟躬历汛地,规画万全,拟请添设嵛山、海坛、湄州、浯铜、钟台、澎湖诸游于一寨之中。以一游间之砦为正兵,游为奇兵,错综迭出,巡徼既周,声势亦猛,且砦与寨会哨……闽浙分界则烽火门为先,盖倭舡必由此南下,扼津要,守门户,诚防御之一大关键也。”
嵛山设游之举,充分显示其战略地位,于是难免不为侵略者所觊觎。据《霞浦县志》记载:“万历二十九年五月,倭船三只突至嵛山,杀死哨官王某,船进泊于松山。”⑥
由于海氛未靖,故明代的嵛山岛只能作为戍卒屯兵之边防哨所,而各地人民入迁者为数甚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乾隆间关于嵛山岛弛禁和开辟之议

满族政权在取代朱明王朝的过程中,由于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就福宁州县沿海而论,先后爆发了刘中藻、黄大焞和张煌言、张名振等的反清复明运动,与此同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海上武装部队在北征南京与南下收复台湾的战斗中,均得到闽东各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引起了清朝贵族统治者的极大恐慌。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采纳了黄梧、苏纳海等的建议,“将山东、江、浙、闽、广滨海人民,尽迁入内地,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⑦妄图断绝接济郑氏之根,并规定:滨海人民,悉迁界内,越界者斩。于是庐舍荒芜,鱼盐失利,百姓游离,惨不可言。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收复台湾,郑克王爽降清之后,方下诏开界,民归故土(今嵛山民谣:“熊老来开界,林老来开沟”,有说是康熙朝开界之举,有说是清末同、光时福建囚犯被驱遣嵛山开凿小天湖之事;待考)。
至于嵛山诸岛之弛禁与开垦提案,则在乾隆十二年(1747)间见载于《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⑧卷二百八十二,乾隆十二年正月大学士等议复升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
“闽省沿海贫民,生计维艰,因思上竿塘、下竿塘、西洋屿、东狮、白犬、东洛、西洛、大嵛山、小嵛山、烽火衕、浮鹰山、七星屿、四霜山、南关山等十四岛绵延数百里,环绕闽省长乐、连江、罗源、霞浦、宁德、福鼎各县,其间可耕之地甚多,若一经开辟,数邑贫民皆得以谋生,向虑有群盗啸聚,因加禁止。今海宇澄清,游巡络绎……,应请一并弛禁,令殷实土民前往开辟等语。系为贫民生计起见,但事关海防,必须审度形势,筹酌尽善,应饬交该省督抚再加查议勘定,从之。”
同书卷二百八十九、二百九十三和二百九十五都有提及嵛山诸岛弛禁与开垦之拟议。从这些内阁大库收藏的清档案资料可知:康乾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安定,人口户数递增,闽省沿海人民因生计维艰,陆续前赴嵛山诸岛开荒捕鱼,这一自发性的垦荒运动得到时任福建巡抚周学健(周是首先把明代从菲律宾引进的番薯作物在福建全境栽种、推广的才吏良牧)的支持,也引起清廷的重视,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地位,再加上对前朝郑成功等人的抗清斗争心有余悸,深虞沿海人民重新啸聚海隅,起来反抗,故对嵛山诸岛的开发,一直持慎重态度,最后的批复:“照旧严禁。”到了乾隆五十年以后,由于台湾发生了林爽文起义,闽省海氛骤然紧张,开发海岛之倡议,亦即销声匿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蔡牵与嵛山

清代中叶政治日趋黑暗,阶段压迫深重,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早在嘉庆元年(1796),有“闽贼李发枝引艇贼深入,浙贼附之。初平阳县海滨老龙头横亘于海为烽火门,其东大嵛、小嵛,兵守严密。”《平阳县志》⑨
未几,又爆发了蔡牵为首的海上渔民起义。蔡牵本福建同安人,出身渔家,后组成海上武装集团与清朝政府长期对垒,予清朝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故嘉庆皇帝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兵力进行围歼,当嘉庆十四(1809)年九月获悉蔡牵本人在浙江海面被击落水身亡时,清帝览奏,“欣慰之至”,并批了一通:“洋盗蔡牵一犯,原系闽省平民,在洋面肆逆十有余年,往来浙、粤、闽三省,扰害商旅,抗拒官兵,甚至谋占台湾,率众攻城,伪称王号,不特商民受其荼毒,官兵多被伤亡,并戕及提督大员,该逆一日不除,海洋一日不靖……”⑩
至今福鼎沿海还流传着以下一首民谣:
“乾隆换嘉庆,蔡牵打南镇。船泊金屿门,气死李长庚。”
笔者造访嵛山岛,每每听到关于蔡牵在嵛山的传说,据老渔民回忆,1958年被强台风过境时刮掉的马祖宫,传为蔡牵手建,可惜无从凭吊,惟在鱼鸟梁国宝家发现一铁香炉,系光绪壬午年(1882)烽火门参将夏国安所捐赠,上镌“天后宫”。又《福鼎县志稿》和《平阳县志》中尚有关于蔡牵在我县沿海活动的一些零星记载,现摘录一二:
“嘉庆三年(1798)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击败海盗蔡牵于嵛山洋面,盗乘夜逸去。”按原志:“蔡牵于乾隆末年即纠集海盗百有十,肆掠于闽浙沿海,旋以嵛山为巢穴,嘉庆三年为提督击败遁去……”
“嘉庆六年(1801)辛酉……二月初六日,蔡牵率盗船四十余只在闽浙交界处之冬瓜屿洋游弋,被福建参将兵船击败窜去”⑾
总之,由于嵛山列岛是蔡牵的海上起义活动重要根据地,虽然以后失败,但清朝政府为免盗薮之区叛逆复发,故嵛山岛仍处于严禁之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保障嵛山

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前夕,福州长乐和闽南地区的人民成群结伙地登山谋垦,此举引起福鼎名士 王学贞先生的极大忧虑(王学贞,字吉泉,秦屿人,曾任宁洋训导,系福建省清代著名的出版家,曾校刊唐以来闽中乡贤遗书十种为父遐春先生祝寿,传为美谈。当英兵窜犯舟山,北指天津时,曾率乡民千百名日夜操练,并于秦屿海中插松木为椿,防止英舰入侵,大守史公誉以“媲美文长”,绘图以呈之)。为了防止外夷乘虚而入,王学贞先生遂向清政府连续呈递了《保障嵛山》和《上邑侯许公请禁垦嵛山书》,这里应该说明:囿于封建阶级的旧立场、旧观点,二书的思想内容,按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难免谬误种种,但其中有关嵛山古岛的历史沿革及地理形势等方面的阐述,颇有参考价值,特稍加点校,附录于后。

0?wx_fmt=png.jpg

鼎海道北接温台,南联省会,江浙闽粤舟楫必经,东西南洋往来必历;然而大小嵛山,三洋四省之咽喉乎?夫嵛山一禁于洪武,再禁于隆万。国朝康熙初下迁界令,嵛山封禁之最者。逮后制府金禁贩西南洋,则于嵛山申禁之。雍正间,制府高奏准复贩而嵛山不复,岂非程制府所谓纵横数十里,孤悬海外,土沃山高,一经开辟,必成盗薮,纵设重兵以防守之,而海洋遥隔,呼应难灵。况此时亦断无议设重兵而近于好大喜功者乎?制府戒曰:‘嗣后有妄言开垦者以通贼论斩。’片言居要,义重词严,远迩贪大,谁敢弗服?且夫善安良者天所佑,善锄莠者人所思。方乾隆时,势要奋兴,藉增赋之虚名,肆奸欺于卿相。山联九岛,税以千金,十载经营,九重视听。非如今日之伪卷买山,假牌防海者所不可同日语也,乃井九仞而坐废,山一亏而无成;太守董公启祚功德钜然。太守曰:巍巍之嵛山,屋庐灰烬,田园荒芜,无田可耕,无地可度,所仅存者沪网之所百七十有六,渔艇千,紫菜石覃石无算耳。遗俗流风,人居七八都而泛舟采捕者,岁供其地利万有一千二百八十贯,合九岛而论,不啻十余万贯。亿万生灵,僻处陬  ,老耆得寿终,孤幼得遂长,其以此也。若俾他族实迫处此,昔毁其巢,今夺其利;昔散其降,今没其业。纷争斗讼,伊胡底耶?故曰:议垦复者,借词开山,存心占海。惟占海直欲通洋。不然,大小二嵛山在在皆接大荒,彼可以称为乐土耶?慎国事,悯人情,咨公卿,达圣主。圣主曰:钦厥惟永禁,万世其利赖之。

0?wx_fmt=png.jpg

夫霞鼎共辖禁岛嵛山,屹立深水外洋,纵横四十里,形势险要,地土肥美,最易积匪藏奸,嘉庆初,海寇蔡牵停泊于此,肆行蹂躏。霞鼎居民不大受其害乎?今山中尚有蔡牵供奉之妈祖宫可证。去年八月,风潮汹涌,海滨田禾,颗粒无收,各粮户报灾而后鲜有不典卖产业供应钱粮,以逭罪戾。而今年两收又太歉薄,加以饥疫相连,民死无算,嗷嗷残喘,束手待毙而卒不敢窥伺于禁岛嵛山,广下耕种,充补粮食。非计拙也,盖缘此山禁自前明,我朝乾隆十二年曾经奉旨永行禁止并黜妄议诸绅,天语煌煌,详载《福宁府志》霞浦山川、嵛山条下,两邑士民见而知之。今闻长乐绅耆黄春高等违背圣训,瞒耸列宪,札饬仁台丈量,绘图以凭开垦,遂令海滨远虑之士民异议蜂起。有欲赴仁台衙门条陈利害者,有欲赴督抚司道府各衙门条陈利害者,举国若犯,殊难遏抑,贞谊属桑梓,累有知识,不欲任其放恣,却亦不忍终见其祸患,按切实详述,为仁兄敬陈之。(瑞光注:邑侯许公即福鼎县令许佶)

参考资料

①《海疆要略》,李迁钰著,咸丰三年梅鹿仙舫藏板
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福建通志兵志门》,陈衍、沈玠庄篡修
④《戚少保年谱》,戚祚国等编
⑤《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军政》,顾炎武编
⑥《霞浦县志·大事记》,民国徐友梧篡修
⑦《闽海纪要·辛丑年条》,夏琳编
⑧《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伪满政务院编印
⑨《平阳县志·武卫志》,民国刘绍宽篡修
⑩《仁宗实录》,嘉庆部分为伪满政务院编印
⑾《平阳县志》,刘绍宽篡修

作者:周瑞光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