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隋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开中国科举之先河。此后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赴考和中举及第人数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进士科考生一千人中,能够考中的不过百之一二,可见科考的难度,亦可见进士受社会重视的程度。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一隅,六朝以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闽东尤其如此。到了唐代,形势有所变化。从科考及第情况来看,622—705年,全国开科考试67次,录取进士1366人,福建完全空白。直到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福建始有长溪西乡(今福安)薛令之及第,史称“开闽进士”。但受制于闽东整体的社会发展环境,显得后劲不足,从706年到唐朝灭亡(907年)的200年间,整个闽东的科举及第还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上一篇文章介绍的长溪赤岸(今霞浦)人林嵩,于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考中进士科,成为闽东的第二位进士,而距薛令之考中进士之时间又后推了169年。
本文要说的是 福鼎境内的第一位进士——黄诜
《三山志》记载:“乾宁二年乙卯赵观文榜。黄诜,字仁泽,登拔萃科。璞(唐大顺二年登进士第,笔者注)之子。终左宣义郎、节度巡察判官。始迁长溪白林。有二子:长慕华,自白林迁翁潭,官至水部员外郎;次慕风,自白林迁侯官,官至给事中。”(《卷第二十六·人物类一》)
唐乾宁二年为公元895年,在薛令之考中进士之后20年,林、黄二人考上进士已经是唐朝晚期的事情了。但查《福宁府志》,整个唐代闽东只有进士5人(除了上文提到的薛令之、林嵩、黄诜以外,还有二人是霞浦人曹愚、卓文),福鼎而能占其一,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了。
黄诜原为莆田人,所以《三山志》说他“始迁长溪白林”,白林就是现在的白琳。白琳为福鼎重镇,是文明开化较早的地区之一,1958年福鼎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在白琳寨、店基、浦尾山挖出新石器时代的石镞、石锛、陶片。西汉元丰元年(110年)汉朝廷为了征服东越王余善,分兵四路南下,其中一路由浙江乐清经福鼎至福州,古代大官道在那时就开始修建,同时就有大量的人力集聚白琳。唐贞观初年,白琳人就在后溪建起潘山庵。所以到了黄诜的时代,白琳已经有了较多人口的集聚。但由于资料的缺乏,至于黄诜始迁白琳的具体时间,比如他是中进士之前,还是中进士甚或致仕之后来到白琳?他为什么迁居白琳?等等,均不得而知。
查黄氏宗谱,黄诜为福鼎市白琳镇翁江小溪自然村黄姓先祖。黄诜为其父亲黄璞第五子,所以白琳翁江小溪龙田宫还供奉“黄五公”塑像。龙田宫旁立有一石碑,据碑文所记,小溪龙田宫系翁江境内村民集资,于清朝道光廿四年(1844年)重建;但始建时间无从查考,估计不迟于元代。碑文还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翁江村民要在境内建宫供奉华光大帝,选中小溪黄氏族地。小溪黄氏族人无偿提供土地以供建宫之用。当地百姓亦感念小溪黄氏先祖黄五公之为人及恩德,建宫时在神殿右侧特意立了一尊黄五公塑像,以供后人瞻仰及纪念。
根据《三山志》的记载,黄诜次子慕风从白林迁侯官,搬离了福鼎;而长子慕华却留了下来,只是从白琳搬到了翁潭,翁潭就是翁江,距白琳集镇一步之遥。此地山明水秀,了无俗氛,别饶佳趣,天地清淑之气,凝而为山水,毓而为人杰。据史料记载,黄诜后代有九世孙黄楫,为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官至严州教授;黄楫之子黄沐之为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他们都是慕华的后代。看来,唐宋时期的翁江黄家,堪称福鼎最早的‘书香门第’。”
黄沐之被万历《福宁州志》收入《名臣》黄沐之,楫仲子,翁潭人。读书耻为章句。弱冠登庆元丙戌进士,调义乌尉。土豪寇窃,见尉少年,易之,沐之与属约曰:“必剿是,吾始(疑为“终”)贯汝。”贼有铁弹子者,负险格敌,沐之躬拔其穴,缚以归。民苦重赋,议减,州守檄核视,沐之曰:“吾敢忤太守耶,然不忤守则忤民矣。”争之,卒减赋十六七。每巡行,辄却里正供馈。太守以闻增俸。迁上杭县,去之日不持一钱。知丽水县,有上户欲移下户者,戒之曰:“下户实不堪命。”方将总派赋源立程式以惠来者,然竟日据案无暇,年四十以劳卒于官。
黄沐之真是一位好官!少年才俊,敢于担当,真正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惜天不假年,让这样的好人好官英年早逝。黄氏在翁江传至元末黄宽,以“儒林”录入乾隆《福宁府志》,光绪《福鼎县乡土志》亦以“名儒”收录,其传记如下:
黄宽,字洵尧。力学工文,耿介自重,能怡其亲。世乱避兵归,家益贫,持诵不辍,著有《四书附纂》、《时事直纪》。卒后,宣城贡师泰铭其墓。
黄宽是一位真正的名士,生于乱世,经纶满腹却无以养家,穷到连父母兄嫂的丧事都没办法好好地办理,自己最后也是郁郁而死,死后亦未能下葬,早年的学生袁天禄(柘荣人,以率闽东地方武装归顺朱元璋而被封为开国功臣)听说后安葬了他及他的亲人。由于黄宽无后,黄姓氏族的更多资料未能得以保存,尤为可惜。 作者:白荣敏 书法:雷正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