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东海之滨,闽越之乡。茫茫越水,郁郁闽山。梯田、炊烟、青墙黛瓦缀其间。自古我闽东浙南,民风淳朴,遗魏晋之风尚。桃源之乐,阮季之悠,豁然于山川之隽永,敦然于稼汉之温良。
岐阳之境,下通福鼎,上接矾山,素有官道相连。途间五里一亭,其名曰:茶亭。
茶亭者,施茶之亭也。旧时施茶者曰功德,今人以为迷信,实为吾乡沿袭中华千载传统之敦厚也……
[url=]送别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 - 天使在唱歌[/url]
咱这一代的古道有许多。县城到前岐的;前岐到各村的;前岐到各镇的;还有跨省到浙江的……
古时候的主要道路基本上都是官道。官道与一般乡道不同的是,途中每隔十里或五里都设有亭子。五里称短亭,十里称长亭。古时十里设一个驿站,驿站的名称常常为"堡"。这个字不念"保",要念"铺"。我们当地闽南语至今还在使用它。譬如,福鼎到前岐是"三堡路",一堡就是十里,三堡就是三十里,合计十五公里。关于堡这个计量单位,在陕西还是使用地很普遍。有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指的就是陕西绥德城外三十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古时候是驿站,后来逐渐成了村子的代名词。
闽浙边界的路亭特色,与江南的六角亭不同,它是一种道路贯穿其间,两头通的房子。亭内一般供奉泗洲佛。泗洲佛是专门保路、亭、桥上的行旅平安吉祥的一尊菩萨。但有些亭子也供奉土地公和观世音菩萨,其作用是一样的。
亭子为旅人歇脚和躲避风雨之用,也为古时邮差交接信件之用。
亭内有施茶人,好比今天矾山福德湾的施茶人,几代人持之以恒,免费为路人奉茶。传统的说法,这种人功德无量,其德可裕后。
但如今的古道无人问津,多已荒废,路亭大多倒塌或消失,历史的遗存很难再保持如旧。
近日与前岐镇父母官及好友一行,共同徒步一段前岐境内的挑矾古道,勘查一下古亭子,感受一下历史和文化,以及六百年来挑矾人路上的辛酸与快乐。其中滋味与感想用此小文来与大家分享。
R oute 路线
前岐-桥亭头-西宅-王洪文故居-南岭脚-闽浙关-龟岭-岐岭溪-柘头-吴家溪-山河溪-回前岐
据说正科级干部开车,后面坐的一般都是厅级干部。今天委屈一下大家,暂时充当一回厅级干部。王宣委随后赶来在西宅会合。
我们已经预设了途中有古亭的几个点 。桥亭头,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有桥亭。所谓桥亭,实际就是亭桥,也就是亭子桥,或者说廊桥。
如今的桥亭头有一座古桥,但上面并没有亭。问了很多老人,都不知道这里的桥上曾有过亭子。只是听说以前这里有水碓。旧时前岐人磨米,不是在这里进行,就是去照澜村,那里宋代起有俩水碓。
桥上的石板俨然不是原配,最抢眼的是那块有许多铆洞的青石条。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没有人知道。
我尝试着做了以下遐想。
石条边上的卡口内壁是斜的,应该是侧面的桥柱榫卯口,上面两排四方孔应该是桥亭上的柱子孔。假如真是这样,它应该还有另一个对称的石板,但这里没有见到或许以前发大水时冲垮了桥,另一块被冲到下游的河道里去找不到了。
依那块石板的孔制,以及现有的桥位,还有当地的古代建筑特点,我试着画了这样一个稿子,或许以前的桥亭是这样的。
王恒鼎老师说附近下游有一块很奇怪的石头,带我去看一看。
呵!这块石头在我家老照片里见过,只是我从来不知道它就在桥亭头这个河道里躺着。
石头上凿了许多方孔,石面上刻着经纬线,不知做啥用。
以其在溪中的位子来看,难道是水中亭的底座?
如果是水中亭,那复原的效果应该是这样的。石头作为桥墩,也作为亭基之用。
但是那些方孔之间,相互的角度并不符亭柱子的规则。
如果不是溪中亭台,那或许是水中观景台,或棋台石?石面设围栏,然后可以在上面观景,或下棋?个中奥妙,不得而知!
棋台石下有条碇步,这是前岐镇上唯一仅存的碇步了。以前下游有好几条,现在都改成桥了。这条碇步如果我没猜错,应该和桥亭头被冲掉的那座古桥亭年代差不多。
西宅南岭脚亭,是桥亭上来的第二亭。这个亭在六七十年代重修过,但毁于2006年台风王-桑美的魔爪。
现在的残墙断壁下,已经是一堆瓦砾。以前,古道由南山而来,过西宅溪,到了这里,喝口茶,继续走下一站。
现在的前矾省道切断古道,另一头北上的部分在西宅村里,那里土名叫亭子内。
南岭下亭的烂柱子。
这块石板是桥栏杆,不知是不是来自桥亭头那座古时候被冲垮的古桥,无人知晓。
西宅是个大村。闽南话中西宅的"宅"字与"茶"同音。不知道古代日本茶道中的"侘寂"与我们闽南语的唐代古音有何联系。
王宏文故居。王宏文是前岐的老革命,23岁就当任前岐小学校长,后来牺牲了,时年25岁。关于他的事迹,从小在前岐都有听过许多传颂。
现在镇里要把这座故居修缮起来,作为革命教育基地。
房子接近百年,相对前岐大户人家来说,他家是简陋一点,但格局很完善,虽然简朴,但啥都不少。
王家的门廊
这位老伯伯是王宏文先生的侄儿。我问他:能否为您拍张照?他说: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王洪文先生还健在,兴许与他有几分相像吧!
接下来,我们要往南岭头亭出发,脚下就是当年的官道。几百年来南宋垟和矾山的挑矾客,挑矾到前岐都要从这里走过。
我们这里的石头古道是有讲究的。路中间是大而平坦的大石块,边上是小石块,它们紧紧地靠在一起,在路两边沿处用弧线收尾。弧线是为了不让路面积雨水,而中间的大石头铺就的中轴线叫"正道"。教我们从小做人要走正道。而当有晚辈和长辈同行时,晚辈要让长辈走中间,自己要走边上,那是长幼有序,是礼的规范。现在这些传统许多人都不知道了。
路中还有过水沟。
闽东的冬,和江南的秋差不多。沿途的红叶爱煞人!不过,这种树可不能随便碰,它是漆树,怕过敏的人从底下走过脸都会肿起来。
山里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如今的人讲养生,说柿子吃了会结石,搞得柿子大爷好狼狈。陕北人说:千年的古柏问老槐,老槐说:我那柿子哥还来不来?也就是说,千年古柏万年槐,槐树比柏树长寿,而柿子树比槐树还长寿。叫他老人家一声大爷不为过。
南岭头亭到了。求富先生说这棵榕树两百多岁了,以前挑矾人到这里都争着来倚靠它歇气。他自称是最后的挑矾人,十七八岁时参加过挑矾的队伍,所以今天请他来是我们"蓄谋已久"的,可以一路听他讲故事。
南岭头亭路边有一个石台,不知作何用,丢在草丛里。
王恒鼎老师说,这个古亭子就在他前段时间来到这里时的前两天被推倒重建的。这样一个亭子风格俨然不是当地的传统,但负责修缮的百姓他们不这么想,因为在他们心里的亭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电视里的亭子就是这样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电视节目给百姓带来审美价值的影响。自发的善心值得嘉奖,但若是涉及到文物价值的建筑,最好还是让内行人来处理。
南岭头村,这里的人姓敖,是龟岭敖家的分支。
门前的老人在拣粗茶,这种作物便宜,但丢了可惜。老人背后的大房子建在这里接近两百年。他说,原来这个房子是在另一个村的,只因一些特殊的机缘而转卖给他们祖先的,然后由那个村子整体迁移在这里再重新组合的,这当中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求富先生说南岭头亭以前有一个阿婆在施茶,还有一个阿婆在卖粥。老人家说,那个施茶的阿婆是秦山某某谁的老母亲。
过了南岭头,来到隔岭村,村口一棵巨大的古樟树。
树身半边已枯槁,但那巨大的身躯上,却悄悄地冒出了鲜红的新芽………
西宅过来的古道,在这里忽然画上个逗号。
眼前的古道,已被新鲜的水泥覆盖,令人顿足!我们又来晚了一小步………
其实,村民的需求是最质朴的。他们的需求尚未上升到文化和审美的高度,只要好用就够了。这种现象不是个案,整个福鼎,或整个宁德,乃至福建,都犯这样的毛病。
所以,这个时代亟需好的审美引导。正如木心先生说:文盲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美盲。
别看脚下吧,把目光转移,山中的景色依旧是令人欣慰的。希望未来的我们,不再做那种轻易的花点小钱去搞破坏,然后又努力地花大价钱要使它变回原样的事……
快到闽浙关了,被水泥掩盖的古道在这里终于戛然而止……
这沉静了岁月的挑矾古道,芳草萋萋,阳光夹带着山间的凉意,青草的香气是如此亲切。每一个脚步,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是啊!这才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坡上的树倒下来,架在古道上,形成一个拱门,前方的残墙边,就是闽浙关了。
闽浙关的关口,布满了山藤,那是一个石砌的关隘。过了这个关门,那一边是浙江。以前,这里有兵丁把守。
后来挑矾的人只要到了这里,即将进入福建的感觉真好!他们肩上一两百斤的石头,从这里开始下坡,脚下的步伐越发轻松与欣喜,只要到了前岐,他们担子里的东西马上就可以换成真金白银了。
关墙上的藤蔓,把根深深地扎进墙缝,早与古关融为一体,话不尽的沧桑感!
有人说:站在闽浙关,一边是故土,一边是他乡。我倒觉得:闽浙关,闽浙关!闽山浙水两茫茫。天下何其大,唯有这关里关外,才是我故乡!
在我的心里,前岐、福鼎、矾山、苍南,都算是我故乡,一边是母亲的家,一边是父亲的家,他们之间没有区别。
那一头,浙江的村子,古意盎然!
岭下那三两人家,生活在这样的山中,宛若隔世……
20多年前我记得这里有几间老厝,现在已是破厝基,上面还建了个简陋的小庙。根据回想,涂了这幅小画。尝试着恢复往昔挑矾客路过歇脚的场景。
这个关隘建于何年不得而知,我个人推断,它应该是在矾山尚未兴起之时建的。古时候,南宋垟是集市,有着千年的历史,而矾山古时只是属于南宋洋的一个小村,叫赤垟。若不是因为明初明矾的开发,那里还是深山老林,所以矾山还有个老名叫“楼下”,在我们这里,古时候叫楼下的都是藤蔓纵横,缠绕着树木,上下都可走人,所以形象地称之为“楼下”。这个关隘相对的去路就是南宋垟,去往矾山并不在这条路上。同样是闽浙通道,古人为何只在这里设关,而不在矾山的路上设关呢?原因只有一个,南宋垟当时的政治地位高于矾山。
龟岭村,大多人姓敖。这敖姓与东海龙王敖广是一家,或许龟与龙的亲缘关系,而使得这里多了些灵秀之气。
老厝精美的石础。
卵石铺就的中直道。
看!那青砖精砌的老墙,那白格子灰质花窗…
还有那考究的木雕花窗,可以想象当年主人是如何的风雅。
山花烂漫处有人家。
古枫瑟瑟,这枫树下是五显大帝宫。
宫旁是个新亭子。
青石砌就的敖家,龟岭几百年来的望族。
吴家溪的水碧蓝碧蓝,犹如一条晃动着奇光的蓝宝石飘带。距上次来这里拍《前岐人闲说矾山》,已经有四个月了,今天我跟着大家再次来到这里故地重游。
老话说:山上无门体体路。去吴家溪古路亭的路已经淹没在荒草荆棘丛中。鲁迅说:天下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就好比对故乡这些古迹的保护,前面没人做过,但一定要有人来开这个头。
吴家溪古亭,这是我们今天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第一个完整地古道老亭。前几个不是销声匿迹,就是残破不堪,抑或被建成非常卡哇伊的"劣质影视场景道具",唯独这个保持原汁原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李叔同的传世诗作………
亭子破损严重,大家看了都唏嘘不已!
但亭子内大的木架构基本完好,木头上还有尚考究的雕花。
梁上有清晰的文字记载:…谢仁珪喜舍亭基一座……董事集善缘鼎建。捐舍者大概是对岸的谢厝内人。端庄的书法,虔诚肃穆的用笔!过去的人做事,就是带着巨大的能量去执行的;捐献的人,名字、所捐之物详表,一个"喜"字,连同捐者舍施时的态度和心意都体现无遗。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人要学习的。时下流行"文化复兴"的口号,其实复兴最难的当属这背后的态度。
吴家溪,是闽浙古道上的一个古村子,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岐在这里建了个炼矾厂。矾山与南宋垟一带有许多露天矿石,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在山上或路旁都很容易捡到矿石,家家户户只要能当得上劳力的,都会挑石头来卖给这里的炼矾厂。
因为矾山的炼矾厂对矿石品质要求高,露天的石头一般都不用,而前岐境内虽然也有矾石,但量少,在这里设厂一来能为地方创收,二来也给矾山和南宋洋一带的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方便。
亭内的木牌上写着什么……从字体上辨别,应该是出于繁体字逐渐向简体字转变的时代。
吴家溪矾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停产以来,加上前矾公路的竣工 ,古道渐废,今天这里已经淡出历史舞台。吴家溪昔日的矾厂沉寂了,村民外出务工,村子也渐空了,荒榛烟蔓覆盖了古道,岁月荒芜!父母官说,这里马上要保护起来,古亭也计划要修复!
吴家溪有一条老石桥,这座石桥建成年代我并未详考,小时候去矾山总是要经过它。这座桥也是前岐境内最长的一座石桥。桥的一边用当地的大卵石砌就,相当牢固。
湛蓝的溪水流经这里,水底的一切清晰可辨。
这条溪还有个响亮的名字-照澜溪。照澜村在距此十里外之遥,但溪的名字一直延伸到埔平、南宋洋与上港、石门。照澜二字的意义在这条溪上体现地最淋漓尽致了!
时间过得很快,已经日过中午,我们步行了数个小时,矾山境内的岐岭溪古亭和吴家溪对岸枫树坪附近的古亭已没有时间去一探究竟,今天在这里暂时告个段落,我们将告别这里,再顺道去山河溪,看一看被称为"闽东九寨沟"的地方。
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我们个个饥肠辘辘,还好早就准备了干粮-前岐水光饼和盘菜丝饼,就着西宅和龟岭沿途老乡塞给我们的芦柑,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山河溪,土名山后溪。山河溪是吴家溪的下游,它们相继并不远,其间也有一条步道相连,但要开车则得绕过柘头村,在西宅边上的分岔路上山才能到达。山河溪位于西宅南山之后,其实土名的表达比较准确,顾名思义,南山之后的溪流嘛。叫它山河溪就有字意重复的毛病,因为名字里已经有“溪”了,却还要加个“河”,没有必要。
山河溪除了水质清澈,最关键这里的峡谷溪石相当漂亮。
溪边芒草与溪芦还有红茅草穿织在一起,色彩丰富极了!
这里尚未开发成旅游景点,目前无人管理。最美的风景当是这样的处女地!养在深闺无人识。不过,山河溪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每个季节都游客不断,但是,山河溪虽美,可美也给她带来麻烦。当地的游人普遍素质低下,现在的山河溪满地垃圾,我为了拍个好镜头,不知多么伤脑筋来规避它们。还有他们在这里随意设烧烤场,若是一个不留神,两边的山林随时都有可能化为焦土,这也是书记大人最为担心的地方。
白石碧水,这么美的地方怎么有人就舍得丢垃圾呢?
我觉得游客可以分三等:上等游客捡起别人的垃圾;中等游客不扔垃圾;下等游客乱扔垃圾。
青山绿水历经百千万劫也不改变它的本来面目,但来了不对的人,瞬间即可以使它面目全非,山川变色。
距这里十里外照澜村的三井溪是前岐著名的天然风景区,那里的飞瀑之下有几块巨石经过长年累月的水流冲击,形成几个大水臼,但前几年被人挖走了。这些敢于破坏,敢于盗窃的无耻之徒,对于前岐这片好山水真是毫无敬畏心可言的。
碧水白石,亦刚亦柔,阴阳相间,每个角度都可入画。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在人心。
结束了大半天的行程,向大家做下汇报:
古亭遗址1.前岐岐阳亭-桥亭头-闽浙关,共五个,全程约七八公里。其中岐阳亭原为泗洲佛亭,80年代重建;桥亭头只剩遗址;南岭脚剩残墙;南岭头变水泥四角亭;龟岭枫树下也是现代重建的六角亭;闽浙关口完整无损,关内古厝无存,但闽浙关不属于古亭。2.柘头-枫树坪,共两个。现况:残破(可修复)。
古道遗址西宅南山段完整;西宅-南岭头完整;南岭头到龟岭被水泥覆盖;龟岭到闽浙关末端三分之一处完整;柘头到枫树坪完整。岐岭溪属于浙江,那段也完整,岭下碇步完整。
古厝遗址西宅现存古厝较多,南岭头和龟岭也有保存一些,完善的少,破损的多。
未来,古道徒步旅行将会是一项热门的旅行项目。可以用双休日两天时间走完两边的挑矾古道。一边是前岐-桥亭头-西宅-南岭头-龟岭-闽浙关-浙江埔平-南宋垟;另一边是从山河溪-柘头-吴家溪-枫树坪-碇步头-岐岭溪亭-岗头曾;
若是从矾山往下走,则可以从上港-枫树坪-碇步头-岐岭溪-龟岭-南岭头-西宅-桥亭头-前岐;或者从柘头-吴家溪-(走步道)-山河溪。
若从南宋垟往下走,则可以走闽浙关那条道,过龟岭-西宅-桥亭头-前岐。
友情提醒:出门记得带垃圾袋,把垃圾带回家,不留下任何不该留下的东西;还有,野外一定不要用火。请大家共同来爱护这片土地!
闽浙古道上的茶亭,是我们地方的特色,也是不为外界所知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迹,它集合了很高的传统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夸张地说,她可与泰顺廊桥相媲美,只是咱们因为看惯了而忽略了她。如果有可能,我们呼吁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来参与,一起将它们修复起来。抢救文物,刻不容缓,或许哪一天,她也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
作者:逍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