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方有“疫”,八方驰援。每一次逆行出征,都是在奔赴又一场山海。他们在用行动告诉:你永远不会独行! 连日来,数千名安徽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驰援上海。在社区核酸检测点,在方舱医院,在需要的每个抗疫战场,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昼夜奋战,守“沪”平安。 沪皖情深,浦江作证!从4月9日起,安徽广电新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皖人守“沪”日记》,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浦江畔的战疫心声。下面请看第七十一篇: 我眼中的家乡逆行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安徽籍医生 李德
4月19日 多云 上海崇明 4月2日,安医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风尘仆仆抵达上海崇明,负责复兴馆B舱新冠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这家队伍由来自安徽省17家医院的165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都是各个医院的精兵强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得知B舱第一个开舱,陈明卫院长带领医疗队综合组、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物资组等各组组长一天三次亲赴现场,严格落实系统问题计划办,个别问题灵活办的原则,捋顺了开舱后的每一个环节,制定预案,并记录在案,归纳总结为系统性流程图和规章制度。都说“万事开头难”,首个开舱就意味着要直面重重困难,显然,安医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跑在了困难的前面。 4月4日凌晨1点钟,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此时此刻,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B舱一片忙碌却井然有序。我们迎来了首批新冠感染患者,成功地打响了复兴馆方舱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枪。
我来自宿州,陈磊主任来自淮南,我们都是久居上海的安徽人,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委派的“方言翻译”小组负责对接安医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听到了那阔别已久的乡音,我们倍感亲切;可以为家乡的同仁们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倍感荣幸;乡亲们不远千里,不辞劳苦,不怕困难,舍小家、为大家,我们倍加感激。 我们还未抵达崇明就接到了院区综合保障组组长王晓虎的电话问候,住宿已经安排妥当,安医大一附院医疗队大家庭的温暖扑面而来。陈明卫院长关切地对我们说:“有什么需要尽管说,虽然防疫物资紧缺,但只要我们有的,你们必须有。”鉴于花博会复兴馆开舱在即,我们紧急集结,时间仓促,有些物资来不及准备。张慧老师三番五次地打电话过来嘘寒问暖,还给我们准备了一整套手消和消杀物资。
此次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超强,是引起此次上海新冠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庆幸的是重症病例数较少,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然而,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新冠感染患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舱里就有一位肿瘤术后的患者,同时合并有胃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刚进舱时仅仅有些咳嗽,病情还比较稳定。几天后,由于饮食不规律、睡眠差等等原因,导致基础疾病病情加重,患者上腹痛、恶心伴有呕吐。家属十分焦虑烦躁,当班医疗队长祝清清主任十分理解家属的心情,将其转至抢救室辅以心电血氧血压监护,予以药物对症处理,并耐心地安抚家属;同时,联系指挥部进行多学科线上会诊,按会诊意见处理后,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但仍不稳定。换班时,祝主任详细地将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前来接班的孙莉主任,孙主任每半小时就去探视病人一次。5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病情并未明显改善,几天来进食较少,需要给予补液治疗,但舱内不具备血液检验条件,孙主任当机立断,强烈要求指挥部联系转院治疗,患者顺利转出得到有效救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绝不是一句口号,病人的安危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孙主任如是说。
记得4月13日那天下午,狂风骤雨,出院人数300多人,医护及保障人员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行李把病人送上车,出舱后我们的鞋子全都湿透了,张慧老师及时为我们登记鞋码配备鞋子。张丽娜和钱小双老师也多次把自己吃的、喝的赠送给我们,“你们男同志出力多,容易饿!”她们总是能找一个让你无法拒绝的理由。这些关心、照顾无不让我们感动、动容。同时,我们心里也充满了愧疚,你们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但在这疫情肆虐的时刻,我们却像是客人。沪皖一家亲,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分彼此。
在上海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家乡的安徽医疗队挺身而出驰援上海,对上海疫情的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们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攻坚克难,率先开舱、率先出舱,将上海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安医大一附院方舱院区打造成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发扬了安徽人特有的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务实求真、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感谢家乡最美的“逆行者”!向你们致敬!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你们在负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