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七绝十首】 50年代厦大纪事
自序:上个世纪50年代(1954-1958),我就读于厦门大学,对于1957年夏天以前的厦大至今留有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退休后闲来无事,亦学作旧诗自娱。现选取有关这段生活的习作以飨同好。
(一)新生入学
鹭岛码头船靠岸,(注) 少年负笈正徘徊。
师兄师姐争迎接, 後拥前呼入校来。
(注)时集美-厦门海堤和鹰厦铁路尚未修筑,到厦门须坐渡轮在高崎码头登岸。
(二)南腔北调
芙蓉楼内声嘈杂,(注1) 崖、佤、阿拉笑语开。(注2)
周末相携市区去, 有人问讯“佤嗯哉”! (注3)
(注1)厦大男生宿舍均冠名“芙蓉第几”。
(注2)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又以客家人、闽南人、上海人居多。他们称“我”分别为“崖”(音ngai阳平)、“佤”(wa入声)和“阿拉”。
(注3)当时普通话未普及,出门遇当地人问讯不知如何回答,甚为尴尬。闽南同学乃先教一句“佤嗯哉呀”(读若wa ng zai ya,意为“我听不懂”)以应付之,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句闽南话。
(三)防空洞内上课(注)
警报声催处不惊, 防空洞内读书声。
炮停争问击机数, 照样弦歌享太平。
(注)当时国共隔金门、厦门对峙,国民党军不时派飞机飞临厦门市上空,所以有一段时间经常躲警报,并在防空洞旁上课。不过厦大实未尝遭袭,大家也习以为常。
(四)游泳、登山
击水海滨随汐潮, 攀岩鼓屿日光礁。
每年厦鼓横游赛, 满眼泳装杨柳腰。(注)
(注)当时厦门每年夏天都举行横渡厦鼓海峡比赛。海面数千健儿争先恐后,两岸观众欢呼加油,场面极为壮观。男女选手都穿着泳装往回甚至逛街,可谓“招摇过市”,但市民们见了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怪。
(五)迷人的海滨沙滩
海滨拾贝捉螃蟹, 岩顶观潮数舶桅。
最是醉人沙上月, 双双蝶影正徘徊。(注)
(注)那时大学生们同样谈情说爱,但在公开场所都只是并肩而行,绝无公然接吻拥抱之事。
(六)记南普陀寺某胖和尚
慈眉善眼浑圆肚, 移步莲花念佛来。
惊觉有人翻册页, 金刚怒目叱声雷。(注)
(注)南普陀寺就在厦大近旁。有一胖和尚,平时见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但有一天,我和一位同学到寺里殿堂玩,见到桌上放着一本小册页。翻开一看,上面写的是庆祝国庆节的诗,开头一句就是“大庆特庆国庆节”,下面也都是类似的顺口溜。我们都不禁大笑,这下惊动了胖和尚,朝着我们大喝一声,一把将册页抢回去,吓得我们落荒而逃。只怪我们少不更事,此后见到胖和尚便远远躲避。不知怎地,事过半个多世纪,那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七)慰问团络绎不绝
海防学子亦沾光, 慰问欢迎月月忙。
越剧黄梅才唱罢, 京腔交响又登场。
(八)着装自由
中山西服布拉吉, 牛仔长衫齐上场。
更有南洋归国女, 一年四季尽裙装。
(九)社团活动
绘画诗词交响曲, 长拳短打(注1)划船忙。
朝三暮四寻常事, 厌旧喜新求更强。(注2)
(注1)此处短打指南拳,因为贴身短打是其特点。
(注2)各种社团琳琅满目,好多都想参加,或都想试一试,于是见到更好的就不断“跳槽”(暂时借用这个词语)便成为司空见惯之事。
(十)周末舞会
且改餐厅作舞厅, 蛮腰轻揽舞娉婷。
忽闻曲变“我儿子”,(注) 急转千圈不肯停!
(注)“我儿子”:waltz。通常译成“华尔兹”,三步圆舞曲,但听起来更像普通话“我儿子”。
[ 本帖最后由 逍遥游天下 于 2008-7-25 21:3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