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说完闽南方言,必须重点说说福鼎话。因为福鼎话是福鼎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福鼎话通行于境内的桐山、桐城、山前、点头、白琳、磻溪、管阳、店下、硖门等乡镇(街道),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其他乡镇讲闽南话、福州话等方言的人也会讲福鼎话。福鼎话因以市区桐山的桐山话为代表,故也叫桐山话。
书法:刘 光
福鼎话属于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根据发音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是南片方言的代表;北片方言的代表是福安话。福鼎话自然属于北片范畴,但因福鼎与浙江的温州地区交界,长期以来,温州的泰顺、瑞安、平阳、苍南等市县的人民与福鼎人民来往密切,福鼎话难免受到浙江省有关方言的影响。因此,福鼎话在闽东方言中是较有“个性”的方言。
美术:罗 健
福鼎话形成于何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福鼎的“第一方言”,它比浙南闽语在福鼎的流播来得更早。《福建文化概览》一书在梳理了中原汉人的三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情况之后,说:“今日的闽方言,口语的读音反映不少汉魏音,书面交谈则与唐音对应整齐。不少方言词可以在隋唐的《广韵》中找到本字,这些特点都证明闽方言是在晋—唐之间形成的。”闽东方言自然也不例外。不管是东晋的南迁、初唐的开拓,还是五代时闽的割据,位于古闽越交界的福鼎,都有条件承接当时的移民。特别是三国时期设置于闽东的温麻船屯及浙南的横屿船屯,皆为东吴帝国的主要造船基地,而二屯仅一关(分水关)一水(沙埕港)之隔,于是,人口的流动,户数的增加,语言的交流、传播,奠定了桐山方言的基础。到了唐代,一些本为中州南下的望族,陆续从福州、霞浦等地分迁而来。如福鼎王氏,据族谱记载:“元总公隋末为光州固始令,民爱其仁留家焉,传两世而至怀铎公任温麻令。子务琨公唐高宗麟德间袭父爵为温麻令。因就居二都赤岸,是为赤岸始祖。”繁衍子孙,分居各地:不危公迁今福鼎王家洋,不易公迁居福鼎奄里,不奢公迁桐山西园。唐代迁入的还有潋城的杨氏和翁江的黄氏。翁江黄氏入迁始祖即我们在《翁江黄家,书香门第》一文中介绍的黄诜。其入闽始祖黄碣,历官唐固始县丞、光州知州,亦是唐末跟从王审知仕闽,任御史中丞兼副使,其后裔黄诜从莆田迁福鼎白琳翁江。到了宋代,桐山西园高氏、管阳张氏、杜家九鲤杜氏、金溪果洋朱氏、磻溪林氏、溪头陈氏、阮洋陈氏、瑞云邱氏、黄岗周氏等分别迁入,于是福鼎的福鼎话方言区的人口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 宋元时期,随着闽东人口向浙南迁徙,于是也带去了闽东方言。如今与闽东交界的苍南、泰顺等几个县部分人口所说的“蛮话”,即是闽东方言的变种。据统计,泰顺县讲蛮话的有18万人,苍南县有30多万人。据史料及民间谱牒追溯,属闽东话的浙南蛮话很可能是宋元时期迁入的。因迁徙时间较为久远,因与闽北地域相连、相近,因双语并用而受吴方言的影响,又因从浙南闽语吸收了一些闽南话语辞,浙南闽东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了混合性质的语言。就分布地域讲,浙南闽东话离本土闽东话并不远,但变化却相当大。平阳籍语言文字学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端政研究员如是说:“苍南蛮话,有与瓯语一致的一面,又有与闽语一致的一面,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属于吴语,一种认为它属于闽语,现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不过,查阅说蛮话地区的几个大姓的宗谱,多载明其先祖系五代天福年间为逃避战乱从福建赤岸……迁来。联系这个历史社会因素来考察,苍南蛮话的底层似乎也属于闽东话,后来由于长期接受‘瓯语’的影响,才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语音方面有许多接近于瓯语的地方。” 再顺带说说福鼎的福州话。福鼎说福州话的有两处,一为秦屿集镇。秦屿为什么说福州话?与烽火门水寨设置秦屿有关。嘉庆《福鼎县志》曰:“烽火门水寨驻扎秦屿,在县东南九十里。”烽火门水寨士兵多是福州人,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福州话与秦屿本地居民交流。随着烽火营士兵在秦屿定居数量的逐渐增多,福州话渐渐地就在集镇推广开来。到了明末清初,大批的福州人迁入秦屿,无疑又为福州话在秦屿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方言岛现象在临县的浙江苍南也有两处,一是金乡镇,一是蒲门城。形成原因与秦屿相似,均为形成于明朝初年的军卫制度。明初,明王朝为了加强海防,在金乡设立了卫城,在蒲门建立了所城,派遣了大量外地官兵及其家属来此屯兵抗倭。金乡卫城和蒲门所城所用语言主体由实行屯兵制的抗倭官兵带来,经过与当地语言的融合,从而分别形成自己独特的“金乡话”和“蒲城话”。福鼎说福州话的另外一处就是台山岛,台山渔民均为长乐福清籍,故操福州口音。 最后说说福鼎的汀州话,有三处:一是靠近库口上游的双溪村落,有赵氏一家聚居于此,他们原从汀州迁来;二是磻溪赤溪村小溪自然村沈姓,上代从闽西迁来,后代人口繁殖,自成一族,至今仍说汀州话;还有就是离点头集镇五里许的碗窑村,聚居数百人,多数姓余,全村都讲汀州话。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地方全部的历史和文化,你想继续深入地了解闽浙边区的历史文化,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区域里的方言。本组5篇文章只是从移民的角度,介绍一个粗略的轮廓,实为冰山一角,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白荣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