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福鼎] “进士杨察院”是广泛流传于福鼎民间的一个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15: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2012年,《秦屿潋城宋代进士杨察院的传说》列入第二批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士杨察院”是广泛流传于福鼎民间的一个传说。故事最为生动部分就是攻打草王埕山,草堂山后改叫“草王埕”历史由此开始,潋城等乡村过“双端午”的习俗也源于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草堂山俯瞰
  传说始于真实的人物故事。据《福宁府志·人物》记载,杨惇礼,字穆仲,潋城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授兴国军司法,转太学博士,与乡人黄荐可、林介卿并命,时谓“北乡三博”。建炎元年(1127),为监察御史。潋城位于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就有杨姓由浦城迁居潋溪开基立业。郑樵、朱熹等先哲寓居或讲学于此。明嘉靖十一年(1532),由朝廷委派官员监建城堡。城之西有灵峰寺,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宋朱熹得意弟子杨楫在《潋溪杨氏谱序》中说:“问得察院公手泽一编,视之家谱也。”据谱头前文叙述,这个“察院公”指的是杨惇礼。
  进士杨察院的传说广泛流传在秦屿潋城、屯头、礼澳、日澳、官村、佳塆、斗门,店下三佛塔、岚亭、清溪、安福等乡村。以上乡村均以草堂山为中心,传说流传向邻村辐射。草堂山海拨600多米,是历史文化名山,唐代金州刺史林嵩早年读书之地,今存书院遗址。《福鼎县乡土志》记载:“草堂山东由大磨湖章安福山,右至大筼筜海,左由三十六坡、牛头山、叠石、交椅坪至黄岐海止,绵延四十里。”附近有黄山、安福、白云、麒麟诸山脉,白云山相传留有8亩地,平坦开阔,曾为兵家跑马场所。山下为海域,围垦后成为农田。此间人文兴盛,其中潋城杨氏早在唐大历年间始迁入,至宋以降,先后又有多姓迁徙此地居住,并代有文人出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郑樵、朱熹等先哲寓居或讲学于此
  传说主要以口头、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等方式存在。其中民间关于杨察院打草王埕的故事,以村民口耳相传为主,包括人物、地点和情节,及五月节习俗,都是历史真实发生过的。在潋城东南方有一座山叫作“灵山”,后叫“草堂山”,村民叫作“草王埕”,一直沿用至今。草王埕山与太姥山正对面,山势高于其它山头,连到安福山、三十六坡、黄岐山、筼筜山、大磨山,方圆四十里。山中有平地,宜于建筑,另外有一广场,称为“跑马场”,遗地犹存。其时正值南宋时期,潋城中了一个进士,得到皇上的器重,命他为十三省巡按,人称为“杨察院”。宋室南移之季,福建沿海寇乱,有一山匪占山为王,霸占山寺,抢劫过往行人,无恶不作,民无不恐慌。杨察院返乡,百姓纷纷投诉,说草王埕顶有野和尚带一班喽啰占山为王,抢劫民女和过往路人财物。杨察院一听后大为震惊,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家乡还有草寇为非作歹。第二天,杨察院上草王埕以到山寺进香为名,实则探看情况,他到寺中无意撞钟,没有想到,山洞中的妇女以钟声为信号,纷纷出来吃饭。山寺头人恶和尚见事已败露,下令手下拿住杨察院,关在一个靠近厨房的暗室,并等三更天后用火烟熏死。幸好得到一个火夫的同情与帮助,设计让杨逃离,到半山一炭窑,又得到七个炭夫的帮助,方回到潋城。杨察院一面上报朝廷,一面招集乡勇,于五月初四提前做“五月节”,引兵马上山抄寺。攻打一天,没有进展。杨察院设一计,等到天暗下来,以五百山羊头挂五百灯笼从西南山坡上山,以惑山匪。果然,山匪不知是计,认为杨察院上山,调集大量喽啰在西南防守。不知杨察院已从东溪东北方向上山,一举攻下草王埕。乡勇得胜归来,再做五月节,于是,草王埕山下的潋城等地一直沿用过两个五月节的习俗,称为“双端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草堂山遗址石径
  文字类的有《杨国显抄芭蕉寺》、《神秘的葫芦洞》和《白云寺与摩霄庵》等相关作品。其中《杨国显抄芭蕉寺》的故事于1989年由福鼎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收集,入编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鼎县分卷》的“史事传说”。采录于1987年8月,由秦屿屯头人黄宗盈整理,江阿民讲述,故事流传于秦屿地区。《神秘的葫芦洞》和《白云寺与摩霄庵》故事中讲到杨察院火烧山寺的情节,由刘松年、钟龄、薛宗碧搜集整理,编入福建民间丛书《太姥山民间传说》一书,于198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国显抄芭蕉寺》中说到,杨察院攻打的是草堂山上的草王埕,是一个叫作芭蕉寺的地点。杨察院被一个妇女在厨房得救。《神秘的葫芦洞》讲述故事发生地在太姥山国兴寺,杨察院敲钟引出被劫持的妇女而落难,幸得一个司厨僧帮助得救,逃脱后由半山炭夫相助再次离开险境,后引兵马上山火烧国兴寺。故事情节生动。《白云寺与摩霄庵》中讲到,杨察院在太姥山白云禅师帮助下除去恶僧,火烧国兴寺,更有神话色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安福寺
  另一种是在口头流传基础上的木偶戏、布袋戏演绎的《杨察院打草王埕》。福鼎地方在宋、元以前没有民间剧种流传,明末清初,木偶戏始传入福鼎,随后蓬勃发展,表演到各个乡村。这时,民间流传《杨察院打草王埕》的传说进入木偶表演艺人的视野,并改编成木偶戏和布袋戏。其表演手段以木偶为主,地点多在乡村埕院,观看对象多为群众,故事情节基本相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木偶戏
  这里也要讲一讲与传说相关的国兴、安福两个寺院。国兴寺是福鼎早期众多寺院之一,并且规模宏大,建筑艺术讲究,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价值。古寺始建年代据《闽书》记载:“乾符四年(877),勅建国兴寺于山麓,僧师待居之。”说明它由中央政府扶建,规格很高。唐昭宗大顺时期的长溪赤岸人林嵩几番进山之后,写了《太姥山记》。五代时期,闽王封太姥山为西岳,鼎盛时拥有佛田千亩,山林数十里。宋代著名高僧道隆,也曾捨建国兴寺。后寺院毁于兵燹,可能即指杨察院带兵扫寇所为。自此以后,除了石柱、石塔仍然屹立外,盛极一时的寺院建筑成为一片废墟。安福寺以所在地安福山而得名,始建于唐贞元元年(785),是福鼎乃至闽东历史最为悠久最为著名的古刹之一。安福山是座气势磅礴、钟灵毓秀的滨海之山。据当地村民传说,安福寺宇规模宏大,当时就有僧房三百八十间,住僧三百八十人。安福寺在南宋遭到兵焚,即民间《杨察院打草王埕》的传说,正好印证这两个大寺院被火烧毁的事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兴寺
  进士杨察院传说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故事发生于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闽东沿海山区百姓受到匪寇侵害,进士杨察院打草王埕体现了这一时期官府荡寇的历史事实。由于朱熹理学影响,秦屿出现不少科举中举人材,杨氏家族更是人材倍出,中举大有人在,成为人文重要的聚集地域之一。秦屿潋城等地至今沿习“双端午”,始于这个传说,是传统端午节的重要补充部分。
  进士杨察院的传说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其思想内容反映了沿海扫荡匪寇的历史真实,是广大群众的愿望。在福建有广泛影响。但戏曲和有关研究成果也鲜为人知。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冲击下,戏曲文化遭到严重挤压,传说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正渐渐被淡。
  作者:冯文喜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