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一些关于抢孩子的不明信息在福鼎微博、微信朋友圈和论坛出现,并以110已证实来提高可信度。经警察蜀黍核实,近段时间全市公安机关未接到过关于孩子被抢、被拐骗的报警,请大家切勿偏听偏信、盲目转发、制造恐慌。网上传谣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下面论坛君为大家盘点一下福鼎出现的网络谣言,也希望能够引以为鉴,在网络上发布言论要对其负责,避免糊里糊涂被捉上山,到时候悔之晚矣。 【漫说谣字】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真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按照《说文解字?序》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该记载从本质上揭示了汉字造字的方法,无非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法。“象形”又是造字六法之滥觞,万变不离其宗。
显而易见,通过这一番学究般的解构,一般人可以很顺畅地理解“谣”的意思。没错,就是一个人喝完酒抓着酒瓶子在那边哼哼唧唧或者胡说八道,要么蹈之舞之,要么牢骚满腹、肆意发泄。因此,古代的“谣”有“谣诼”和“歌谣”两种意思。当然,“歌谣”是令人愉悦身心的,“谣诼”却让人痛苦不堪。限于篇幅,今天,我们只说说“谣诼”。 【小故事】 历史上受“谣诼”困惑的人中,有一个叫芈原的,就是屈原他老人家了。君不见,“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见《离骚》)。难怪最后会被流放溆浦,看来不一定是忧国忧民的错,也许是因为长得太漂亮了,被后宫的那些妇女同志们在楚怀王面前给谣诼走的。太娘了是一种罪啊。
所以说,谣诼猛于虎,谣言甚于川。 【成因应对】 谣言也好、谣诼也罢,之所以会产生,未必无因: 一者,信息源出现,尤其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极易成为造谣生事者的“燃烧源”,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经人造谣后产生食盐疯抢浪潮。 二者,权威信息匮乏,当谣言出现后政府部门或相关人员没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大众,信息模糊,以讹传讹,造成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三者,从众心理作祟,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庞勒观点,群体都是不理智的,在群体中个人的自我人格会消失,选择跟着别人做一件同样但是可能无意义的事。 社会学界有一个关于谣言的著名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说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面对谣言,除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及时作为、积极作为,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发布正面的权威信息之外,对于一般受众而言,更需要明辨是非,理智应对,正所谓“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推己及人,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法律后果】 尽管现代文明社会,不再有“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这类的残暴规定。但是“人数过百,形形色色”,无中生有谣言惑众之流总是难以杜绝。按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对于制造、散布谣言者,视情形、情节的不同,可能会面临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民事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十五条的规定,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三、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七十八条 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不是原创,我只是转发,情况一样吗?
很多微信用户有这样错误的认识,面对各种虚假信息,如果我感兴趣或者是出于好奇,只是转发一下,应该不会构成违法犯罪。所以,多数微信用户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核实的情况下转发一些消息。微信是网上的公共场所,虽然对象是特定人群,但在公共场所如传播谣言、虚假信息,自己未经核实,也属于违法,严重的可能涉嫌犯罪。
怎么样才能避免转发谣言?
首先要按照自己正常的文化水平进行一个科学判断,甚至要进行核实,经过核实这条信息是真实的,我们进行转发不会涉及到法律责任的追究。如果是这个信息来源没有保证,我们个人又难以把控的情况下,建议就不要转发或分享了,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再出现类似抢小孩等信息,不知道真假的,也可以向“桐乡金盾”微信进行咨询。
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止于智者,每一位网民都应当树立责任意识,保留一份独立的判断力,重视手中的“发布”和“转发”按键,让“微谣言”止于你我之手,净化“朋友圈”,拒绝“微谣言”,应当也必须从你我做起。
来源:福鼎警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