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秋美食 中秋除了赏月、祭月外,吃月饼算是主要的活动。月饼象征团圆,物甜意美,故千百年来历久不衰。福鼎月饼主要三种:麻姑饼、五仁饼、麻晶饼。麻姑饼少油,上贴饼花,主要供小孩吃。五仁饼、麻晶饼制作讲究:精肉、冰糖、花生仁、冬瓜糖等,味清甜,过去多敬老人家吃。现有月饼市场放开,有广式、宁式、福州等地月饼占领市场,包装讲究。而福鼎月饼不讲究包装。此外就是吃中秋粿和芋蛋。中秋粿品种有:水粿(白粿)、肉粿(粿面有肉和葱头油)、糖粿、芋蛋粿、九重粿。还有吃芋蛋:山前芋、红鼻芋、白芋。吃芋蛋也有传说,与反封建统治有关。人们以芋蛋象征统治者的人头。当时曾作为统一起义行动的信号,后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纪念。
猜灯谜 福鼎旧时,中秋夜,每间饼店必须有灯谜,奖品就是月饼。当时城关饼店有十多间,每个饼店张灯结彩,展饼花、猜灯谜,十分热闹。这些灯谜主要来自民间,由群众和灯谜爱好者创作。其中土灯谜很多,如“蒲团难守坐”打桐山俗语一句——“不受苦”。这个灯谜奖品很厚,十个大麻晶饼。但是,当猜中向店家领奖时,店主又不给奖,“不受苦”当然没奖,猜者听了,也会意地哈哈大笑。因为桐山俗语“不受苦”就是讲话不算数之意。地方名谜很多,如“铁钉钉石壁——(南镇)”、“下雨没拿伞——(白琳)”、“溪江洗炭——(乌溪)”、“魁星拿笔——(点头)”、“狭巷抬杉柴——(南湾)”等等。
送礼习俗 “侬爸送年,仔送节。”这是福鼎一句俗话。“侬爸送年”指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年。“仔送节”指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节,如端午、中秋。第一年送年、送节为“送头年”、“送头节”,礼要厚些。如中秋节,以中秋粿(糖粿、肉粿或芋蛋粿,并要整筛)、月饼为主,再加上酒、鸡、鸭等。女儿收下中秋粿、月饼,其他礼品退还,再添上几种礼品为压礼。收下中秋粿要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与亲戚朋友,叫“分头年粿”。 外舅送外甥,指当外舅的每年中秋必须给外甥送中秋饼和柚子。有几个外舅,就要送几份,直送到外甥十六足岁为止。 “送孝”,当年娘家如有父母或长辈丧亡,娘家过节不能蒸中秋粿,出嫁的女儿和主要亲戚要给他们送中秋,这叫“送孝”。
福鼎饼花 福鼎饼花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福鼎民间艺人制造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画种,它是专门贴在中秋饼上的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剧题材为主,而且这些戏剧都是桐山溪江神台演过的节目,为当年艺人写生创作,故群众十分熟悉,形式新颖、多样,有美人式、八宝式、八果式、团式等。饼的大小也以人物计算,一个人物四两饼,二个人物半斤饼,四个人物一斤饼,八个人物二斤饼。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紫色为主,线条清晰,具有地方民间色彩,群众非常喜欢,流行于闽东各县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地。群众习惯吃完月饼后,把饼花贴在厅中或房间壁上,成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风情。 解放前,八月初一至十五,家家饼店张挂饼花,点气灯,排月饼。饼花戏文如“火烧红莲寺”、“三国”、“水浒”、“白蛇传”等,招引男男女女上前观看,好不热闹。
民间游戏 福鼎中秋节俗中还有几种民间游戏,这就是“三人骑大马”、“犁石”、“拔竹竿”、“点火把”、“车缸”等。相传这种游戏活动是明代戚继光率领民众抗倭时创造的。当时倭寇经常侵犯我沿海各地,戚继光组织群众抗倭,筑城堡,造烟墩,操练,习武,随时防御倭寇侵犯。有年中秋过节,被倭寇偷袭。我县玉塘就是这样,城内群众被杀死数百,今玉塘城外的“夏氏义冢”就是铁的证据。当年戚继光创造了几种游戏,组织群众在中秋前后活动。这种游戏活动起来非常热闹,边嘶喊,边活动,造成一种战备气氛。倭寇在海上见火光冲天,人山人海呐喊不断,象是调防练武,不敢侵犯。后人为了纪念,将这些游戏传承下来。过节与战备结合在一起,含义积极,同时也益于身心健康,美意多多。这习俗还流行于闽东沿海各地。特别是“犁石”活动更为普及。在七、八月期间,大街小巷经常一群青年小伙犁石,“咯咯”作响,如在鹅蛋石路面上“犁石”更带劲。九十年代玉塘于中秋节还组织一次中秋节俗活动,展饼花、点火把、骑大马、车缸等吸引了不少观众。省电视台还拍了专题片,在“古韵闽风”栏目播放,后又在美国华语台播放,效果良好。 来源:马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