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渔夫故事】 ▼ ▼ ▼
福建东北部的福鼎人 靠大海生活,打鱼拾贝 他们撑着小船在海面上穿梭、在渔排上劳作 头顶着曝晒的海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幸福
五月正是海带丰收的季节 滩涂上竹竿错落有致 落日余晖下一片墨绿葱葱
本期就让我们跟随当地的土著渔民 走进福鼎滩涂、踏上海浪 体验一番靠山吃海的“讨海人”生活吧~
▼ 海上“威尼斯”渔村
在沙埕湾的海面上 你常常能看到一些漂浮着的屋子和平台 人们称之为“渔排”
数不清的网箱、竹排和小屋连成一片 形成了漂浮在海面上的大渔村 布局像一座低建筑城市 只不过航道和渔船替代了街道与汽车
在连片的网箱边上,散落着形态各异的简易房屋 大部分房子都有编号,每个房子一户人家 旁边的平台就是这家的养殖场 虽然这片渔村规模很大,但管理的井井有条 其实渔民在陆地上也有房子 由于每天需要巡视网箱,喂食、下苗或收获 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居住生活
这里的渔民都很勤劳 船是他们唯一的生产和交通工具 五月中旬正是海带收获的季节 海上船只穿梭往来,渔民村一片繁忙景象
古老神秘的“连家船”
江声非熟地,渔火孰防风
不畏寒潮起,连家有短篷
和平潭岛渔民的“石头厝”一样 福鼎渔民也有自己的特色“连家船”
水生“连家船”来沙埕,具体年代无法查考 仅据老一辈人相传及其宗谱推算 从道光年间到今有100多年历史 当时只有几条船,几十个人 从连江流离辗转飘泊到这里定居 在流入沙埕港之前 已在浙江霞关三星、沙埕南镇岙底等海域生活一段时间 最终觉得沙埕海区不错,便驻扎在港内 由于船上渔民只有连、江两姓 而连姓为主,故称“连家船”
以往的“连家船”早无踪迹 现在偶尔见到类似几条“连家船” 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那些60~70岁的老翁老妪不甘在家享清福 把“连家船”当作捕鱼赚钱的工具,并不当房居住 用机械推进代替人工摇橹 在近海域巡回放钓,守钓待鱼 虽然一天上钩鱼不多,但市场鱼值钱 扣除柴油、饵料、伙食等开支 人均可赚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 有时遇上机遇几条黄鱼上钩,价值令人瞠目
采牡蛎与渔民劳作
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一般居于陆上 基本都依靠养殖海蛎子为生 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临海处有一大片用板、铁皮、油毡、篷布等 各种材料搭建而成的棚屋 老人们就坐在这样的棚屋内将牡蛎肉取出 每人一天大约可以采集10斤牡蛎肉,收入百元
而去肉后数量庞大的牡蛎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地堆积在海岸边 造出了一片片“陆地” 棚屋也建在海蛎子壳堆成的“陆地”上
滩涂美景
滩涂是各种蛤类、螺类、虾蟹等小动物的乐园 为了获取大海留下的馈赠 渔民天未亮就赶滩去了
在这里世代生生不息劳作的渔民 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 打造出这片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海岸线
倘若是阴雨天去 滩涂的画面将呈现出一抹蓝调 但若是晴天晚霞,则洒满一片金黄 风情万种,霞光璀璨
淳朴的原住渔民生活
海上渔村没有城市里的喧闹 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只有轻轻起伏晃动的养殖平台和小屋 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点缀着成片的竹排 景色极为壮观
白天,渔民们泛舟于海上或漫步于平台 忙绿中带着点儿悠闲自得 傍晚,在炊烟袅袅与孩童的嬉戏声中 头戴遮阳帽、脚穿大筒胶鞋凯旋而归 一天辛勤劳动的成果 更是一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就是赶海人心中最淳朴的归宿 所有的疲惫与艰辛在回家的那一刻都消散的无影无踪 期待孩子纯真的微笑,母亲熟悉的味道 潮来潮去改变了福鼎的许多 却总也拨不开海上人家那股略带咸涩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