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南方小城从不缺水,还多井 那时 福鼎老城的大街小弄里 散落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老井 人口稠密的北市场、南门外、石湖桥...... 皆有一二眼水井维系着邻近居民的饮用 洗涤等生活用水,源源不断,取之不竭 老城关众多的水井中 顶顶有名的 要数市府路(工商银行)门口的井了 过去妇孺老幼几乎无人不知晓的
根据历史记载,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分别是至元(1264-1294)和后至元(1335-1340)。由于这井口石刻字体没有明确记载其为“前至元”还是“后至元”,如果是前至元年间,那么这口井的建造时间便是,公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农历二月造,并在公元1903年农历九月重建。这可足足比福鼎置县(1739年)历史早了近500年,即使是其重修时间,距今也有109年之久。
那么这口井怎么会被遗弃在这里呢?“这确实是元代的古井,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古井无法搬移位置,差点被破坏掩埋。”福鼎市文化名人马树霞老先生表示,幸好在他们这一批文物工作者的力挺保护之下,才留了下来。
一口古井养一方人
“在以往,水井是一个很普通的建筑物,因此,即使古井被停用了,也不会有人把它当做文物保护起来,而是任其自生自灭。”马老先生说道,由于这口井有明确的石刻记载,可以断定为建于元代。而且这口井在解放前后一直被周边的居民使用,直到大约60、70年代通自来水之后,才停止使用,但当时井里始终都有水,且一直没有遭受破坏。
“我们以前小的时候,看到大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钩住水桶,在水井里甩一下,再往上拉,就提到水了。”马老先生说,解放前后,这口古井就坐落在福鼎县城城里一个叫“天灯下”的地方,泉水主要供应给南门一带(原茶厂片区)以及方圆100米左右范围的居民。古井本身没有自己的名字。
“解放前后,福鼎城关几乎两三百米范围内就有一口井,许多居民在自家门口也会挖一口井,便于生活起居。”马老先生说道,一些古井大约自宋代开始,便有人给予明确的石刻记载,有的是刻在井沿上,有的刻在井边附属建筑,一般是“风”型结构,中间立一块石碑,专门祭奠水神。这块碑上一般都有明确的建井时间记载。在福鼎城区存在大部分没有石刻记载的普通水井,只有几口古井有时间记载,一般都是清代时期的,如现存的“四角井”,而这口古井是在城区内唯一一座元代古井。
历经沧桑的古井
“当时,这条道路准备拓宽改造,很多人要求把这口古井填埋毁弃。我们几个文物工作者一直表示反对。”马老先生说道,于是有人提议让他将古井搬回家保管。这让他哭笑不得。
大约在80年代,福鼎县有关部门在太姥山召开了一个关于城市建设如何保护地面文物的会议。马老先生提出,大建设时期,是文物大破坏,也是文物大发现时期。正是马老先生等人的力挺,这口古井才幸免于难,最后作为县级文物保护点保留下来,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它并没有被好好保护起来。
马老先生表示,这口古井具备了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理应保护起来。古井在清代被重建过一次,可不幸的是,就在不久前,又一次道路改造,这口古井又遭受了一次破坏。他呼吁有关部门赶紧给古井立一块石碑,再建一个护栏,更好地保护这口元代古井,让它不至于淹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来源:福鼎周刊/廖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