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丐中丐 于 2008-6-15 20:58 发表
再回逍遥兄:
1、不谈。
2、从有关字典上随买随卖一下。“鏖”字本意是“温器”,名词,古时加热用的器具吧,不知是否类似于“釜”。后来假借为“熬”,鏖战,于是有激战,奋战的意思。后引申或比喻到诸多类似场面 ...
5 W! [3 e9 ?# w
1 z4 e! [3 [! D. H
哈哈!这里讨论得真热烈。我曾经说过,这是好现象。
逍遥先生也不想多说,是不是也怕得罪人了?
那么还是让我这个口无遮拦的小字辈直说了吧?先得声明:请别生气,生气我就走开。
说句公平话,楼主5首诗词中的前四首都写得不错,逍遥也说过“前几首俱佳”。
但毋庸讳言,也许由于前4首是旧作,推敲得较成熟;而最后一首是新作,难免有未周到之处,逍遥兄不也一样,您那《七绝六首 今日桐山溪剪影》不也改了又改,其实这很正常也很好嘛!
因此我也认为楼主最后一首七律无论用词还是对偶均有欠缺。楼主既然已经表示“诚心请教指明”,逍遥兄为何不肯直说和详说呢?
那让我直说了吧:
(1)“鏖兵”一词中的“鏖”字就只有敌我双方在战场上激烈战斗一种含义。《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合短兵,鏖皋兰下。”下面的注是“鏖谓苦击而多杀也。”意思是:“鏖”字的意义有两层:一是“苦击”,也就是奋力攻击敌人;二是“多杀”,也就是交战双方死伤惨重。所以“鏖兵”一词只能用于敌我双方军队激烈交战,伤亡很大的场合,赤壁鏖兵就是典型例子。不要说抢险救灾不能称为鏖兵(苦苦构思文学作品更不能用“鏖兵”作比喻),小规模或大规模但不激烈的战斗也不能用“鏖兵”这个词。――我想,诗词是要炼字炼句的,这样咬文嚼字应该不算过分吧?
(网络上的种种解释好多并不可靠,我们双方争论的不同观点都会被网络不问是非地“兼收并蓄”的,所以还要依据权威的纸质著作,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
(2)楼主第五首中间两联是:
A、血肉残躯悲蚁命,疮痍大地累鏖兵。
其中出句中的“悲蚁命”是谓语动词“悲”+名词性偏正结构“蚁命”,而对句则是状语副词“屡” +谓语动词“鏖”+名词性宾语“兵”,结构显然不同。
B、捐心我苦囊羞涩,掩面何妨泪纵横”。
其中出句中的“我苦”是主谓结构,而对句中的“何妨”则是疑问代词作状语的“何” +动词“妨”的偏正结构,二者也显然有别。
所以说这两联的对偶都不够工整。
另外,所谓“宽对”是对词性可以放宽而说的,句子结构上还是要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特别是如果连词性带结构都对不上,那就不是宽对的问题了。
何况,能对得更工整些不是更好?
以上意见不知楼主以为当否?
1 z4 e! [3 [! D. H
[ 本帖最后由 小荷尖角 于 2008-6-15 22: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