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水天一色 - 

每天一贴心理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6: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回复 #50 文竹与百合 的帖子

谢谢,我重新编辑了,点错了你的#49,不好意思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8: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婴幼儿心理

婴幼儿心理特征
婴儿惊人的学习潜力
人们常常认为新生儿是无能的、被动地个体。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新生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而且还具有相当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巨响的声音会有哭叫的反应;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吮。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
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经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每当婴儿哭泣时就有人抱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要人抱就哭;
听见成人发出“嘘嘘”声会排尿;
看见奶瓶知道要吃奶等等。
婴儿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爸爸妈妈不能忽视婴儿日常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应,而要注意发现并且及时地积极地作出应答,以避免无意中限制婴儿潜在能力的发展。
婴儿有哪些方面的潜在能力呢?
新生儿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他会作出反应,如闭眼时开了灯,他就会有所反应。出生三周左右,他就学会注视视野中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转移视线。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认为“月子里的孩子怕光”,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灯调暗,这样会限制婴儿的视觉的发展。若是让婴儿感觉到白天亮、晚上暗、开灯亮、关灯暗,就能刺激婴儿视觉的发展,并建立条件反射,使婴儿学习到天暗了、关灯了要睡觉;天亮了可睁开眼看看、玩玩。
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在能力,将有利于智力发展。
新生儿出生后对声音有反应。有人曾对刚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进行试验: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摇铃,他马上安静下来,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声音。
三到四天后,婴儿则能逐渐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如:一种声音边疆响两次,将婴儿的头转向左边给他吸糖水,几次以后,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就主动地向左转头。
满月后婴儿能集中注意听声音,当听见成人说话时,就停止哭而期待成人出现在他面前。有些父母认为婴儿易惊醒、怕声响,房间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大人连走路也蹑手蹑脚,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听觉细胞的发育及听觉功能的提高。其实,一天中应给婴儿一些听声音的机会,可以时而听音乐,时而讲话逗笑,时而安静休息,时而唱歌游戏,使婴儿感觉到声音时有时无,有机会倾听各种声音的变化,从而加速他学听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很发达。他对冷热的刺激特别敏感,如对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热都有反应。婴儿一般都是通过嘴和手去触摸感知外界的刺激,婴儿早期触摸感觉的发展与长大后手的灵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父母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婴儿出生后就用小包被将婴儿捆绑成一个蜡烛包,婴儿的手脚和身体都不能自由活动。还有的父母怕婴儿小手抓脸而将衣袖做得很长,并用带子扎缚衣袖,使婴儿手臂不能弯曲,小手无法触摸东西,影响着触觉功能的发展。
    若是让婴儿睡在宽松有睡袋里,手脚和身体不受束缚,双手能从袖口中伸出触摸各种东西,手眼能协调一致活动,不断地探索,婴儿的学习潜力将进一步发展。
    婴儿的嗅觉和味觉比较敏感。他能分辨不同的气味,如闻到奶香气味,会露出笑脸并将头转向奶瓶。若闻到某些刺鼻的气味就转头避开。
    婴儿还能区分不同的味道,喜吃甜、咸、酸及无味的食品,以增强嗅觉、味觉主面的能力发展。
   婴儿还具有交往能力和模仿能力。婴儿出生后就会笑,这是“生理性的微笑”,是与生俱来的。以后,慢慢地,婴儿学会了对人脸和玩具微笑,这时产生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社会性微笑”。他喜欢有人逗引,有人接近他就笑,离开他就哭,和他讲话会咯咯地发音应答。
    他还特别依恋母亲,早期交住能力在母亲搂抱、爱抚、笑笑、玩玩中得到发展。据研究:新生儿从两周起,就学会模仿母亲的面部表情,如:模仿母亲伸舌头、张嘴,母亲家意训练,婴儿就会跟着模仿,稍大时婴儿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稍大时婴儿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以上事例都说明婴儿出生后就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父母应该为宝宝创调良好的生活环境,实施愈合理的早期教育,使宝宝主动探索外界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上海市儿童保健所高级儿保师 摘自《为了孩子》)
婴幼儿心理并非“白纸一张
   新华社电 据俄罗斯媒体日前报道,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过去认为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是一张白纸的观点。实际上婴幼儿在情感和智力上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100多年来,多数学者相信,7岁前的婴幼儿的意识相当朦胧。小孩子只是简单地模仿周围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愤怒。但是美国学者指出,对婴幼儿情感的这种认识是没有根据的。早在孩子会说话和试图独立坐立之前就已经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例如,幼儿已有嫉妒心,会对他感到可怜的东西表现出同情心,甚至会表示强烈地失望。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1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揣摩别人在想什么。这其实很简单,他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眼色来进行判断的。
  了解了这点之后,儿科医生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疗手段外,医生还将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从孩子的心理状况中寻找生病的真正原因。(摘自北京青年报:2005年08月16日)
哭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说礼貌十字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份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8-19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保持连续性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6: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哭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7: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三大方法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屈主任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如何帮助精神受伤害的孩子平安度过心理危机,屈主任建议家长,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件可怕的事情。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恐怖事件,一些家长也被事件吓坏了,纷纷议论、猜测,甚至愤怒、谩骂,但家长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慢慢强化创伤记忆。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8-20 19: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回复 #51 水天一色 的帖子

恩,现在看都可以了,呵呵:y46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2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回复 #56 文竹与百合 的帖子

谢谢你的参与.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2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来,给孩子进行“减法”教育

镜像一:
      军军家里有许多玩具,他一会儿让坦克汽车“说话”,一会儿让布娃娃“走路”,一会儿又把玩具手枪“变形”,“咔哒”、“哗啦哗啦”地摆弄着,从不消停片刻,把家里搞得一团糟……
镜像二:
      灵灵进小学后,爸妈专门给她买的图书已经堆得很高。可是灵灵一点儿也不体会爸妈的良苦用心,碰也不碰那些书,更谈不上主动阅读了。有时,爸妈硬要她看书,她却总是随便翻翻,显得心不在焉。
记得我小时候,一本连环画,即使看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还是津津有味,不愿舍弃。那时虽然没有什么玩具,但我可以把一个小木盒玩出很多花样:装上轮子就成了一节火车的车厢;加上一个“屋顶”,在四周贴上几个纸做的窗户,又变成一个“童话城堡”了。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为什么反而缺少童年 应有的乐趣了呢?
古人云“多则惑,少则明”,对孩子的教育也正是如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来做“减法”吧。
玩具,藏起一些
      让孩子一下子接触过多的玩具,他就会四处搜罗,一一玩遍,但每件玩具都浅尝辄止。如果藏起一部分玩具,让孩子较长时间专注于少量的玩具,你会发现,孩子会显示出精细复杂的思维能力,实现由玩具所引发的“奇思妙想”。而且,当一些被藏匿的玩具重新出现时,孩子会再次觉得这些玩具魅力无限,重新热情地投入其中了。
  
图书,一段时间一本
      对孩子来说,可在一段时间里安排读一本书,家长可以从讲故事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就由“扶”到“放”,让孩子自己去读。如果孩子开始不喜欢这本书,不妨问:“这个故事没有意思吗?”“那么,你来编故事,看看怎样把它编得更好听吧。”通过这种方式,要告诉孩子:“要想有自己的想法,就得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段时间后,再换另外一本书,这样循序渐进下去,你会发现,孩子会逐渐爱上读书。
  
铅笔,只给两支
      常常看到很多孩子的文具盒里,放着满满一盒的铅笔,铅笔太多,孩子就不懂得珍惜。有时这支没用完就用那支,最后好多支还有小半就扔掉了。所以笔盒里的铅笔两支足矣,当一支丢了或断了铅芯,另外一支拿来备用。这样不仅利于节约资源,还能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
  
练习本,只要一本
      同样,练习本多了,孩子会逮着哪本用哪本,在这本上面写了几个字,那本上面做了两道数学题,另一本上写了几个字母,然后就随意扔进书包里,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电视,每天只能少于一小时
      据有关统计,现在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对孩子来讲,长时间看电视弊大于利。损害视力,不利身体健康不说,而且易陷入一些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中,养成崇尚物质消费、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少些时间看电视,让我们的家庭在散步、亲子共读、拼字游戏、一起做晚餐中度过。
      总之,当孩子能够把绒线做成爱心球;将小花袜变成木偶的头饰;看着一只不起眼的小石头能想像出它来自某个高山和和大海;用家庭废弃的物品创造出宫殿、铁路或者农场时,我们就能深刻理解“更少便是更多”的教育哲理了。。(来源/《孩子》杂志)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07: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初步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独裁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情绪方面表现为孩子情绪的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动辄施以威胁或惩罚,应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开启亲子沟通的大门。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她)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渲泻,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8: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小学生怕孤独 初中生选孤独 一样长假两种心情

减负后第一个国庆长假来临前,晨报对上海6所中小学的300多名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初中生,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调查表明,超过半数小学生将外出旅游作为长假计划的首选,期待与父母、同学多一些相处,旅游、结伴游戏是他们渴望的。与小学生相比,越来越   
多的初中生却选择独自在家过长假,看电视、玩电脑成了初中生最乐意的选择。调查还显示,找不到玩伴是小学生在长假的最大烦恼,而担心作业多以及父母安排过多,则是初中生的苦恼。  

    小学生渴望长假,害怕孤独,而选择独处、希望自由是初中生的想法。从“害怕孤独”到“选择孤独”,是因为孩子长大了,还是因为此前的长假太少乐趣,使他们已习惯了孤独?  

    小学生方阵长假最怕独自过   

    现象1 放假寂寞不如上学   

    一些学生成了“长假厌烦”人群,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这个比率尤高。19.44%的三年级学生并不期待长假,他们选择了“一点也不喜欢放假,放假很无聊,不如去上学”这一选项。   

    案例 小学三年级学生圆圆   

    “我不喜欢放假,在学校可以听老师讲故事,学知识和本领,学校里还有很多小朋友陪我玩,我觉得很开心。”三年级学生圆圆告诉记者,放假在家没事干,还不如去学校上课。   

    寻因:二期课改后,低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校每天下午安排的许多参与性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   

    初中生方阵把长假留给自己   

    现象2 没了伙伴没人陪玩   

    调查发现,小学生不愿放假的原因主要是找不到同伴玩,在家太孤单。担心没玩伴的比例占30.31%,远超过担心父母安排培训班、请来家教上小课、走亲戚等的比例。   

    案例 小学五年级学生小伟   

    “平时在学校很热闹,放假少了许多朋友,多寂寞啊。再说一个人玩很没劲,父母除了让我做作业,也没安排有新意的活动。”小伟告诉记者,他以前过的长假常常只有第一天有人陪他玩,其后6天都没人和他玩。他表示,今年的长假特别希望同学们召集起来好好玩上几天,一起去游泳,去锦江乐园,去博物馆参观,如果是这样,真是太好了。    寻因:害怕寂寞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尤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如今钢筋水泥隔绝的居住环境,使小伙伴在一个大院里玩耍嬉戏成了难事,除了校园,他们很难找到别的玩伴。   

    现象3 爸爸妈妈谁能陪我   

    不少小学生表示长假期间渴望得到父母陪伴,调查表明,小学生更愿得到父母的陪伴,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的比例占到31.43%,高于初中生15.75%的比例。   

    案例 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周   

    小周告诉记者,她在长假期间最希望父母能多陪陪她,带她去游乐园玩,让她更多地感受父爱和母爱,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会很听话的,会在长假期间帮爸爸妈妈干家务”,她说道。   

    现象4 在家待着不愿出门   

    看电视、玩电脑、睡觉,最主要的计划都在家里完成。在回答“国庆长假最想做的事情”时,54%的初中生情愿留在家中,选择“在家待着,电视看过瘾,电脑游戏玩个够”的比率最高,占29.46%。选择最想出去旅游的学生仅24.58%,与小学生相比,比率下降了一半。

案例 七年级学生杨雨帆   

    “我就想打游戏!打游戏!打游戏!”七年级学生杨雨帆在调查问卷上写了三遍“打游戏”,父母只允许他在假期玩电脑网络游戏,他已1个月没摸过键盘了。像他这样明确表示长假玩游戏的并非少数,男生中尤其明显。   

    在杨雨帆看来,和父母一起旅游,心情和关注的内容都不一样,除了身体疲惫,带来的兴奋度还不如一场酣畅淋漓的电脑游戏。   

    现象5 担心作业不愁孤独   

    面对“长假7天你最担心什么”的问题,有44.52%的初中生选择“老师布置了太多作业,根本做不完”,而担心一个人在家太孤单的只有16.90%,排在第三位,选择该项的还主要集中在预备班学生。此外,有23.97%的学生厌烦和父母一起走亲戚、串门子。   

    案例 黄远华初中六年级学生   

    六年级学生黄远华说,平时与同学、朋友在QQ上见的时间比放学后待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他每周和同学踢一次球,这是他和同学为数不多的集体游戏,“孤单,没有吧,我觉得现在挺好的,没人玩我就和自己玩。”   

    黄远华告诉记者,最担心的是,如果作业量不是太大,和父母走亲戚、串门子最麻烦。   

    现象6 情愿独处期盼安静   

    比起小学5年级学生,升入初中的学生愿一个人待着的比例陡然增加。在回答“长假我最希望和谁待在一起”时,16.4%的学生选择“其实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而选择最多的是“同学”和“朋友”,只有15.75%的学生愿在假期陪父母,这个数字比小学30%愿和父母在一起的比例下降了一半。   

    案例 八年级学生聂小雯   

    “我就想一个人待着,啥不干也行。”聂小雯这样定义“一个人待着”。她在问题补充的空白处写了“安静、自由”。聂小雯说,终于可以不用天天看到老师和同学了,可家长长假也休息让她有点失望。“学校里老师每天说话,放学了每天同学说话,到了家里父母唠叨个不停,我谁也不想听,什么话也不想说。”   

    升入初中后,经历青春期的学生自我的意识突然强烈起来。翻看这些学生选择独处的理由,“我长大了,要独立”、“父母很烦、和朋友出去又没有地方可去”之类的回答很普遍,“孤独”已成为一些学生主动的选择。   

    专家建议   

    专家指出从“害怕孤独”到“选择孤独”,其实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儿童趋向害怕孤独,希望依赖大人,是儿童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小学生的心理还没发展出自我意识,喜欢和大人在一起。青春期是确立自我统一性的时期,孩子逐渐发展了自我个性,喜欢和同龄人交往,不愿和父母待在一起。大人希望孩子不要离开自己,孩子却不希望大人碰他,这种倾向一般从初二开始明显起来。此阶段的孩子心理迅速成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往往表现为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研室心理教研员魏国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年龄越大越喜欢一个人待着,这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1—3岁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会有一种分离痛苦,缺少对自我的认同。4—5岁的孩子开始接触外界,充满危机感,不知如何应付。6—11岁的孩子还没走出家庭,对外部世界充满了疑虑。11岁以后到了青春期,孩子会有一种闭锁心理和成人感,表现出充满独立的要求和叛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乎同龄人的评价,这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经历4种评价的统一,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统一,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以及性别角色的统一。这4种评价统一了,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自卑或自傲,而要达到统一就必须在自我认识中不断比较与反思。

金点子一箩筐   

    最具素质的点子:看动画学英语   

    谈杨(延安中学西校六年级):我平时很喜欢看《哈里波特》、《狮子王》这类书,有的已经看了三四遍。我想趁国庆长假买来《哈里波特》、《狮子王》原版的动画片看看,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我还想和妈妈每天去小区健身室打球,争取把乒乓球学会。   

    最富温情的点子:培养同学友谊   

    徐晨楠(继光高级中学高一):我刚升入高一,7天长假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培养同学友谊的机会。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早就商量好了,准备一块儿去拍大头照,买些自己爱看的书,唱唱卡拉OK,听说佘山有个骑马场,我们也想去尝试一下。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骑着自行车看看节日中的上海,我会带上相机,和同学一起走走拍拍。   

    最有爱心的点子:拜访问候恩师   

    吴欣迎(广灵中学六年级):我想趁国庆长假,拜访教过我的老师,或者打电话问候他们,并和小学的同学聚会,说说各自升入新学校的感受。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探究型课程,也正好可以在长假里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活动。    最具时代色彩的点子:自己开“F1”   

    瞿嘉宁(育诚高级中学高二):虽然“F1”没放在“十·一”黄金周,但“十·一”是属于自己的“F1”比赛日。喜欢玩电脑的学生朋友,自己上网享受“F1”的快感,它会让你懂得,什么才是速度!   

    最怀旧的点子:与儿时伙伴放风筝   

    许施帆(东方中学初三):难得的国庆假期,我和爸妈要去乡下亲友家喝喜酒。趁此机会,我正好可以见见小时候的农村小伙伴,要知道,我们有好多年没见面了,要说的话一定很多,我打算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放风筝。   

    最富亲情的点子:与父母一起游戏   

    唐文英(市二中学高一):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东方绿洲看看,听说那里有个亲子游戏项目,像攀岩、划船,好多活动哩!我还想和同学一起去陶吧做小杯子、小花瓶之类的礼物送给妈妈,她平时那么忙碌,我想在节日里给她一个惊喜。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